三等奖作品: 作者:梁泽权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题记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是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防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的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苏联专家搬走后,黄旭华等只能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信息,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但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恰好,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图纸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造船最基本的需求是:不能沉、不能翻、开得动。核潜艇发射导弹,要从水下把导弹推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就需要艇的重心准。黄旭华便在艇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出艇,都得过秤,记录在册。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在核潜艇做深潜试验前,大部分人认为,这次下潜将会有去无回。而黄旭华作为一个已年过花甲的老人,却为了稳固军心,也为了收集关键的数据,毅然决定自己下潜。这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总师怎么能下去?”,“您都64岁了,这不行,绝对不行!”
黄旭华却很平静,这样的生死选择,妻子李世英也成了他的支持者。她知道试验的危险,说的却是:“你要为艇上的生命负责到底。”
这个试验究竟有多危险呢?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吨多。100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知道许多人对深潜试验提心吊胆,“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1963年深潜试验,不到190米,沉了,艇上129人全找不到。而我们的核潜艇全部是自己做出来的,大家的思想负担很重。”
深潜试验当天,为了收集数据,他不得不挤在一个狭小的舱室中,忍受艇内的高温。听着头顶钢板因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镇静地记录着一个又一个宝贵的数据......当潜艇浮上水面时,他已被汗水湿透,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然而,这样一位民族功臣,却像他的潜艇一样,埋藏在时代的波涛中。因为保密原因,30多年中,8个兄弟姊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直到老母亲收到黄旭华寄回来的杂志中发现儿子是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老母亲赶紧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我们:“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这话传到黄旭华耳中,他哭了。
现在他已成为了耄耋老人,但他当思为国戍轮台。有人他今天的梦想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今天的梦,还是核潜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何为对国家的大爱,何为为国家奉献一切!
黄旭华的潜艇,就像是一块亘古不变的纪念碑,永恒地航行在共和国的蓝海下。它提醒我们,只有时刻准备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学会奉献,不计回报,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中国,便能像潜艇一样,凝固起无穷的力量,经得起世间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