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永恒的城市》展: 穿越千年,跟随文物追寻古城庞贝足迹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记者 莫文艺2019-06-21
《庞贝:永恒的城市》展:
穿越千年,跟随文物追寻古城庞贝足迹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文/图 本报记者 莫文艺 通讯员 史林花

      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庞贝原本是一个小城镇,公元79年8月23日至24日,位于庞贝城北部的维苏威火山毁灭性的喷发,使这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化景观。火山灰和火山砾雨形成了一个厚达5米的覆盖层,将建筑废墟和窒息而死的庞贝人掩埋。一切生命就此消逝,凝固了末日图景。庞贝古城的重见天日,吸引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目光,直至今日,对庞贝的发掘工作仍未停止。1997年,庞贝古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近日,《庞贝:永恒的城市》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0件(套)展品于当天亮相。展览展至8月18日,分为“地中海上的庞贝:到达与发现”、“庞贝的城市景观”、“庞贝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景观:维苏威-庞贝重现”、“诉说庞贝”等六个部分,通过还原城市景观和建筑中的实物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为观众展现庞贝古城的社会生活全貌。

      本次展览展出的精品文物,从建筑技术、宗教信仰、绘画装饰、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重现古庞贝人的日常生活,多维度重建庞贝城的昔日繁华。

      还原庞贝的私人住宅,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庞贝人生活的核心围绕着住宅展开。这些住宅临街而建,住宅以入口为中轴,进入大门便是住宅的中心区域——门厅。门厅中有专门摆放家庭祭坛的区域,用以供奉神祇(图1)。门厅中间有一天井,门厅的对面是会客厅,主人在这里洽谈生意和会见访客。门厅周围的房间被称为“oeci”,是妇女进行纺线织布等活动的地方。再往里是厨房,其两旁一般是卫生间和餐厅。在庞贝人的餐桌上,除了无花果和南瓜这两种庞贝最著名的农产品,应当还有面包(图2)作为主食。而他们惯常用于烹饪的韭菜、香菜、薄荷、茴香等植物,也是如今亚洲人熟悉的食材。住宅中使用的青铜灯具、玻璃器皿(图3)、来通杯(图4)等物品,以及富人们佩戴的项链、手链(图5)、耳环等首饰,无一不是精雕细琢,从细节处展现了庞贝作为古罗马贸易中心的富贵奢华。庞贝人的社交生活,则更多地在议事广场、公共浴室、圆形剧场等场地进行。

      建筑物上的绘画遗存,是庞贝艺术的集中体现。庞贝城的许多建筑由凝灰岩建造,外面敷有厚厚的灰泥,这些灰泥层构成了华丽壁画和绘画的基底。庞贝人在刚刚涂好灰泥的墙壁表面上,趁着灰泥尚湿的时候用水彩上色,石膏固化形成的灰泥可以保持墙壁上颜色的持久性。壁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它们通常与房屋的实际用途相结合,如庞贝最东端的圆形露天剧场以表演场景的相关绘画装饰观众席高台,而餐厅的墙壁绘有宴会和热情招待主题的装饰画。女祭司也是较为常见的壁画主题,如这幅《飞舞的女祭司》(图6),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手持权杖、头戴花冠的女祭司迈纳德,她作为酒神队列的一员飞向半空,覆盖薄纱的身姿轻盈飘逸如精灵。这些色彩鲜明艳丽的生动画面,为我们呈现了残酷奴隶制社会的另一面,温情脉脉而充满欢娱,它们是古罗马文明“永远不可复得的艺术的精微”。

      除了壁画(图7),展览还展出了多件大体量的雕像,健美有力的海神尼普顿雕像、美丽优雅的历史女神克利俄雕像、清新灵动的年轻的法翁雕像(图8)等,为观众展示了西方古典雕塑艺术之美。

      为最大限度地还原庞贝古城的自然风情、建筑特色和住宅内景,使出土文物回到它们曾经存在的场景,展览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影像,令观众身临其境。对于庞贝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区域——住宅中庭,更是借助光雕投影技术,在墙上重构出缺失的装饰,力求在这一空间中原汁原味地展示日常生活用品,让观众完全浸入庞贝古城日常生活的中心。此时展厅的主题色调,也从明亮的地中海景致过渡为庞贝红和赭石色的建筑内景。而中庭不仅是主要的生活空间,也是模拟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烈焰及火山砾、烟雾的展示场景。从平静安宁到灾难瞬间的转换,烧焦的食物、挣扎逃生的人体石膏模型等展品的陈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庞贝古城的命运,更加令人沉浸其间、难以忘怀,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