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 根据《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实施细则》,经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审工作委员会审定,决定授予万金泉等20名同志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学习,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立足岗位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
万金泉 万金泉,男,汉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植物纤维高值化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造纸工业植物纤维高效利用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成果,这些成果阐明了植物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其循环利用性能的关系及造纸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及消除机制,大大促进了现代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保障我国造纸工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1)与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1),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排名第1),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排名第1);获国家发明专利40项,美国专利2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科研论文286篇,SCI收录论文78篇;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专利发明人等荣誉称号多项。 王龙 王龙,男,汉族,中共党员,广州五羊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从事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在机械化施工、绿色施工、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分别排名第3、第1),国家优秀专利奖2项(均排名第1);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美国发明专利6项;共同主编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2部、广东省标准4部;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入选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第一期后备人才;先后获广东省钢结构事业二十年杰出个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文联合 文联合,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在火电、生物质发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的关于50MW级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技成果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课题在生物质发电多项关键理论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建成世界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参数CFB纯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工程,成果在国内和国外多个生物质项目中获得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排名第1)、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行业一等奖1项,获得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论文10余篇;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孔凡江 孔凡江,男,汉族,中共党员,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从事植物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工作,在大豆适应性和产量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植物光周期开花的理论,对大豆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篇;发表SCI论文被引用1083篇次。 刘同旭 刘同旭,男,汉族,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土壤分子过程团队负责人、研究员。从事土壤化学与微生物的交叉研究,围绕微生物驱动的土壤化学过程这个核心科学问题,系统研究了微生物外膜蛋白、矿物和电子穿梭物质介导的电子传递机制,从分子尺度上将微生物过程与化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土壤化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的交叉发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排名第2、4)、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7、10);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国发明专利8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发表SCI收录论文71篇,其中封面文章4篇;获得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孙一民 孙一民,男,汉族,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建筑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教育工作,在体育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取得了独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第1)、国际工程设计奖5项(排名第1)。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专著和编著9部;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28名、硕士80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工程奖励60余项。 李丹 李丹,男,汉族,中共党员,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从事超分子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开展系统、创新性研究,为合成技术、材料创新和晶体工程积累了实践经验及理论基础。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排名第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70多篇,已被他人引用超过6500次。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 李映伟 李映伟,男,汉族,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MOFs材料工业催化应用基础研究,在MOFs负载、封装或衍生金属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工业加氢、氧化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结构稳定、高活性、高选择性MOFs基复合催化剂的研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推进MOFs材料的工业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5篇,论文被引用8170篇次。 杨小兵 杨小兵,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食用菌野生资源、节能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研发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高技术产业化和广东省重大重点等项目49项,获发明专利21件,发表论文63篇,制定国家及地方标准3件。作为技术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2)。参加科技援藏工作获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科技奖各1项。成果在包括2家上市公司的国内外企业,设计建造了16个食用菌栽培和加工厂,并实现某战略前哨区域鲜菇生产全覆盖。主持制定全国食药用菌产业技术路线图,主笔起草了《中国食用菌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余林 余林,男,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广东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小分子催化转化、电催化以及催化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甲烷、乙烷和VOCs等小分子的催化转化,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开发,以及纳米氧化物可控合成及其作为催化剂或电极材料等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消除VOCs以及柴油车尾气排放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研究催化剂制备技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开发高效储能材料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与三等奖(排名第1)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7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34篇,SCI论文引用1500余次;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项。
|
张晗 张晗,深圳大学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教授、深圳市黑磷工程实验室主任。从事低维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在低维光电材料制备及器件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微纳光电子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深圳市青年科技奖、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是基金委优青及重点项目负责人。近五年以通信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80篇,所发表的论文被总引用超过两万次,H因子为70,其中ESI高引用论文有46篇,两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共计申请100余件发明专利,60件已进入实质审查,申请PCT26件。兼任民盟中央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Photonics Research副主编、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秘书长等职务。 陈海佳 陈海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在干细胞产业化应用技术体系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带领团队攻克干细胞产业化的“卡脖子”技术,取得了“临床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品”、“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干细胞自动化培养设备”等突破性成果,承担全国规模最大的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建设,对我国干细胞产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均排名第2),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排名第2);入选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获国家发明专利133项;主持国家发改委平台项目1项;出版论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5篇;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等多项。 易干军 易干军,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长期从事香蕉育种工作。选育出包括“中蕉6号”、“中蕉4号”、 “中蕉9号”等分别对香蕉枯萎病中抗、高抗和田间表现不感而且综合性状优良的香蕉新品种,阶段性地缓解了香蕉枯萎病这一重大国际难题,对我国及国际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中国园艺学会华耐园艺科技奖一等奖一项。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郑开宏 郑开宏,男,汉族,中共党员,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从事耐磨及复合材料研究工作,提出了发展钢铁耐磨材料新思想和新方法,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钢铁耐磨材料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现实推动作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与三等奖(排名第1、3)各2项,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排名第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件;主持、参与863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25项。发表论文5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项鹏 项鹏,男,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在多能干细胞分化与组织器官再生,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机制与精准治疗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排名第1),广东省科技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4)与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3)各1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7篇,被引用1585篇次;获得第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 徐瑞华 徐瑞华,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早诊筛查、转移耐药方面做出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Lancet Oncology等发表SCI论文153篇(IF>10共17篇),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成果改写了17部国际指南和79部英文经典专著,为国际临床肿瘤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升了我国消化系统肿瘤的诊疗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各两项(排名第1);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广东省人才特支计划;是我国肿瘤内科学杰出的学术带头人。 高昊 高昊,男,汉族,中共党员,暨南大学教授,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暨大学术委员会委员,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副主任。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和活性天然产物研究,在以枸杞子为代表的常用大宗中药的药效物质阐明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自主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先导。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青年奖、广东金博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3;第4)。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2),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1项(排名第2)。入选中组部万人领军、国家优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暨南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科技部/广东省课题。发表 SCI论文149篇(他引1639次),近五年通讯SCI论文50篇。获评广东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崔书中 崔书中,男,汉族,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从事腹部肿瘤外科,主持研发了国内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精准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HIPEC)”,主要技术参数达国际领先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腹腔转移这一医学难题,在全国24个省市的300多家三甲医院广泛推广应用,全国百强医院86%应用这项技术,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各1项,获17项专利,获2017年广东省优秀专利奖;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2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92篇,其中SCI 34篇;获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医学重点人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等多项。 梁添才 梁添才,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电智能安全研究院院长、广电银通CTO,出任国家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工程中心主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提出低分辨率文字识别方法和多光谱图像动态识别方法、取得12项美国专利技术,攻克智能设备产业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围绕金融、交通、新零售、公共安全等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主持研发了生物特征识别、票据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视频终端等人工智能产品技术。参与筹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承担国家物联网专项、国家信息安全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近20项省部级科技项目,获200项发明专利(12项美国发明),制定10项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研究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带领团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并研发出多项国家重点智能产品,远销欧、美、澳、新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累计销售收入过百亿。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岭南英杰工程。 赖剑煌 赖剑煌,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联合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重要课题。在IEEE TPAMI、IEEE TIP等国际权威刊物以及ICCV、 CVPR等专业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曾任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第四、五届),为学会的组织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赖剑煌在科技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多次获得过广东省政府奖励,包括:取得了“视觉鲁棒特征提取与非线性分析”成果,获得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排名1);取得了“面向公共安全的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类二等奖(排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