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机器人活动,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进取的意识。”为此,他连续四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取得不俗成绩,同时,他开展了机器人课程的培训,下基层学校辅导机器人活动,做机器人课题研究……以降低机器人教育门槛,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机器人活动。他就是本期的封面人物——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科技辅导员孔健老师。
从语文老师到机器人教练,指导学生国赛放异彩
师范学校毕业的孔健至今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9年,他1991年参加工作,在小学当语文老师。“当时,我第一个月工资328元,想买一个心仪的随身听要500元,工资很低。”孔健表示,自己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很大因素受家庭的影响,“家里人对老师是很敬重的,同时他们觉得我脾气不好、表达能力差,当老师刚好可以改改脾气、练练表达。”孔健趣谈走上教师之路的初衷是要磨练自己。孔健表示,当老师后,他确实改变了很多,特别是2005年,自己当了爸爸后,更深有体会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你希望你的孩子得到怎样的教育,首先你应该成为那样的老师。”
为了提升自己,2005年孔健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攻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当时看中它在广州有教学点,但是事实上教学点在长沙。”即便如此,孔健还是坚持五年寒暑假到长沙学习,期间发表了《小学科学老师的专业发展》《广州东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论文。
2005年,孔健开始当科学老师,孔老师之所以在小学教育中最终选择机器人教育,主要是看好机器人教育是综合的学科,是面向未来的学科,是寓教于乐的学科。用他的话来说:学一门机器人你会掌握十门学科;你可以在学中玩,玩中学;未来很多领域都会被机器人替代,而你无人可替代,因为你是机器人的主人。
孔健第一次接触科技实践活动是以邮票为载体,组织学生做实践活动。第一年是做方寸中的水资源(与水有关的邮票收集),第二年动植物邮票的收集,2007年开始进行机器人教育,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项目比赛多次在广州市、广东省、全国获奖:2009年带领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小学参加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小学组获得冠军;2010年带领广州市黄埔区南岗小学参加第十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小学组获得金牌;2011年带领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小学组获得银牌(第四名)、初中组铜牌;2012年带领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机器人足球小学组获得金牌(第三名)、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小学组获得银牌(第四名)……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孔健对学生的悉心培养。“对抗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反应速度快。”孔健认为,“老舍说过‘我爱花,但不是养花的专家,我喜欢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学生也应该这样,不能过分依赖老师,不需要手把手教,而是要自己会探究,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孔健表示,“传授知识就像吸田螺一样,直接挑出来,还不如教他吸田螺的方法,这样吸出的田螺才更有味道。”
组织竞赛活动,让机器人教育惠及更多学生
2011年2月,由于指导学生在VEX机器人竞赛项目上的卓越成绩,“当时黄埔区玩机器人的也有很多学校,但是能玩到全国赛的,我是第一个,而且还是连续地去。”孔健被调入黄埔区少年宫,从此,他的机器人教育生涯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他开始立足于全区的高度推行他的机器人教育。2011年开始在黄埔区青少年宫开展机器人课程的培训;2011年开始下基层学校辅导机器人活动;2012年开始机器人课题研究……
孔健曾带学生到美国参赛,对他触动很多,“国外的比赛完全不是为了成绩而去的,而国内有些现状就是:耗费了几万块钱组织学生参赛,如果完全没有出成绩,下一年再想要继续就比较难。”正是如此,调入少年宫的孔健在继续指导学生参赛获佳绩的同时开始着重区级机器人活动的组织。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由于资金不足和家长对活动的不了解,2016年,黄埔区第一届的实体机器人竞赛只有十几支队伍参赛。通过不懈的努力,今年的比赛全区97支队伍近200人参赛。针对机器人活动花费较多,而很多学校没有相关的经费的现实,孔健把轨迹机器人、创意机器人等耗费低的比赛纳入区赛中。“主要是为了降低门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机器人活动带来的快乐。”从带精英到普及,孔健希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机器人教育。
孔健坦言,虽然搞机器人辅导比赛,耗费多收费低几乎是不赚钱的,但作为一个少年宫,需要全面发展,科技教育需要普及,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课程。于是孔健带着十几个外聘教师从适应规则到制定规则,现在有自己的机器人课程体系。为了规范课程,孔健还向中国电子学会申请,成为了广州第一家全国青少年机器人考试等级网点。
不仅如此,孔健认为,课程要与竞赛相结合。专门去搞竞赛就像“锦标”主义,这样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孔老师在教学之余,研究机器人教育的方法,让学生从学校的应试教育到科技的素质教育。他出版机器人教育指导课程专著两册:《DIY拼装机器人》、《玩转虚拟机器人》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撰写论文《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翻转课堂模式在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馆校结合开展机器人教育合作模式研究》在期刊发表,前两篇入选CNKI(中国知网)收录。
孔健有高血压,“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们在机器人道路上一起成长,减肥是一定要的。”孔健打趣道。他在全区乃至全市,一有机会便给孩子推广他的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育注重对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从简单的结构、机械、电子技术一直到电脑编程、微电脑控制的智能化机器人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机器人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构思、设计和开发过程都像是实际工作和生活的真实体验,使学生在看似玩的环境中不断的学习提高。下一步,孔健带领的黄埔区青少年宫机器人团队将从人工智能、编程、创意三维、竞赛交流等四个维度去普及机器人教育,这也是在践行黄埔区少年宫“心有孩子,孩子有梦,梦有未来”的宫训。
教学体会
孔健:机器人活动工作思路应该四结合和三合作
四结合:机器人课程与竞赛相结合;机器人实体与虚拟相结合;机器人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机器人课程与课题相结合。
三合作: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专业与兼职教师合作;区域教师间交流合作。
评价
黄埔区青少年宫的机器人教育比很多校外机构好得多,除了教育理念比较领先外,还有就是孔老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小孩在少年宫进行机器人教育培训已经三年了,作为家长很信赖。有一次,虽然脚上有伤,孔老师还是坚持带队到香港比赛,这让我们家长很感动。
——学生家长胡先生
孔老师对科技教育事业非常执着,很有爱心,愿意为孩子科学素养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他与我们荔园小学科技教育是同盟的关系,学校有学校的短板,孔老师在资源、信息上,给予了有力支撑,特别在技术的指导。如上次省赛一等奖的学生,一直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孔老师对作品的指导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在名利面前反而不计较,更多把荣誉给到学校和学生,促进和推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同时他通过对中小学机器人活动特点以及开展难点分析,提出馆校结合开展机器人教育合作模式,为黄埔的孩子创造了很多机会,搭建了很多平台。
——黄埔区荔园小学科技老师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