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千姿百态的水下“大观园”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记者 莫文艺2019-05-24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千姿百态的水下“大观园”
本报记者  莫文艺

      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海洋类高等学府,如何反映水产生物的特色,让师生们能多接触千姿百态的水族呢?建立水生生物博物馆,就能“融万里海疆于一室,聚千种水族于一馆”,既包揽有海洋生物,亦容纳了淡水生物,在教学、科研和科普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以下简称水生生物博物馆)由此而生。

分门别类,营造海洋主题氛围

      水生生物博物馆属于自然科学类自然性质博物馆,于199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位于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西侧,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鲸类、鱼类、贝壳、海藻类、虾蟹类、棘皮动物、腔肠动物以及其它水生动物等九间陈列室,共陈列水生生物标本近3000种。这些珍贵的水生生物标本,有来自我国西沙、南海群岛等海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域,还有一块水生物化石标本是来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新建的馆舍为五层结构的独立楼房,造型壮观、宽敞亮丽。设有主楼展示厅、水族厅和露天水池等。主楼的二层展示厅设有鲸类陈列室、鱼类陈列室、多媒体室和“朱元鼎教授纪念厅”。三层展示厅设有贝类陈列室、虾蟹类陈列室和“张玺教授纪念厅”。四层展示厅设有海藻陈列室、红树陈列室、龟鳖类和两栖类陈列室以及腔肠、环节、棘皮动物陈列室,并有“曾呈奎院士纪念厅”及海洋生物图文室。主楼的顶层和底层,分别用作分类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储藏室。在各层的主厅,布置以大型、美观、珍稀的品种为主;侧边的陈列室,标本则按各门类的分类系统顺序而陈列。尽量使陈品做到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馆藏为阵地,依托活动开展海洋科普

      据不完全统计,水生生物博物馆2018年接待来馆参观人员近来3.5万人次,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个人、各级领导和校友、师生参观学习及教学课程学习。水生生物博物馆海洋特色鲜明,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学科底蕴深厚,承担着教学、科研、公众海洋科普教育重要角色,是广东海洋大学对社会进行海洋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

      水生生物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为依托,以科普活动为载体,以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目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向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在科技周期间举办了“开放日活动”、“海洋科普进校园”、“广东海洋大学第四届海洋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以世界海洋日为抓手,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人海和谐”的理念,切实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提高了科普受众人数,扩大了科普受众范围。科普形式的创新对于科技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全国科普日为切入口开展科普活动,邀请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技咨询专家童银洪教授作了题为“珍珠的功效及评价”的海洋科普专题讲座。活动全程采用手机直播的形式,是该馆开展科普工作的首次创新尝试,观看直播人数超过400人,留言互动超过100条,加上初赛手机APP答题人数600多人,本次活动参与人数除了现场学生,超过1000人。

      此外,根据科普中国网站科普信息栏目,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特色,专门定制了海洋特色的科普中国校园E站,设立了海洋前沿、海洋图文、海洋视频、海洋人物、海洋问答等栏目,内容全部总结定制化,突出水生生物馆海洋E站特色。另外,能够在大屏浏览博物馆特色栏目如全景VR、讲解员、科普公开课、等栏目。科普E站大屏的建立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