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长江中下游更南部地区距今1万年至1.2万年以上的稻作遗存,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浙江浦江上山等遗址也被陆续发现,并相继提出为水稻起源地,这又重新唤起了学术界对华南起源说的重视。
从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域的角度来看,虽然华南地区有多种的划分,同时,湖南、江西、浙江的地理位置的确是长江中下游更南部的区域,但将它们的稻作遗存作为华南起源说并不完整、准确。学术界对华南最有代表性的岭南及珠江中下游流域的稻作起源说的关注程度又如何呢。虽然,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一直为主流观点,甚至这个结论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已经基本得到共识。但客观地以考古学、人类学、生态学、气候学、农业学、植物学等来审视,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一是产生农耕文明必需有适合的地理纬度与气温条件,世界上的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与美洲印第安等古文明,都产生在气候适宜的北纬30度左右。事实上,北回归线横贯中部的岭南地区,自第三纪以来,没有受到冰川期或气候变干旱的灾难性影响,特别是濒临海洋的珠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日照时长,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十分适合喜暖畏寒的水稻生长。
二是相传古广州楚庭因连年灾害,百姓缺粮。有一天五位仙人各骑着口衔稻穗的仙羊,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仙人把稻穗赠予百姓,将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唯一的“穗城”之称。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它却蕴涵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远古时稻穗已经生长在辽阔的岭南水田。
三是古时珠江中下游流域的广东、广西本百粤(即百越,古代粤、越通用)之地,合称“两粤”, 尤其广东更以粤为别称,全国所有省区唯独广东的别称为米部首。综合甲骨文、金文的造字含义考释,鉴于两粤盛产稻米,其或者与稻米及稻作工具有关,从整个粤字的结构分析,上半部为在逐渐定居的环境包围中种植稻米,下半部为使用工具进行稻米耕作,这应该是形象概括了原始时期的稻作生活。
四是从古两粤地名考证,广西、广东学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那”和“罗”稻作文化圈,“那”字意为“田”、“水田”; “罗” 字意为“田”、“山地田”, 以“那”和“罗”为地名的遍布古两粤甚至当今,这些地区均大量种植水稻并流传着与稻作有关的农耕文化节庆。
五是“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和广东的普通和药用野生稻分布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当年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以广东、广西及西江流域各地均发现有野生稻广泛分布为切入口,从历史学、语言学、古物学、生态学、人种学及植物学等进行深入考察和论证,提出了以他为代表的“华南是中国稻种起源地”学说。
六是近20多年来,广东、广西先后对多处古人类居住地中的稻作遗存进行挖掘考古,发现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水稻硅质体、大石铲等实物,特别是广东发现了英德牛栏洞古人类穴居遗址。从1996年和1998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进行两次发掘,经碳十四断代测量,该遗址的年代约距今8000余年至1.2万年。第二、三期文化堆积层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距今1.2万年前的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2013年9月底,该遗址研究人员又公布了新的考古成果,将其出土的水稻硅质体年代再推前至距今1.4万年。并据此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遗存,从而推断牛栏洞很可能是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
七是2012 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于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是人类栽培稻的起源地。他们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绘制出了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将广西的人类栽培水稻年代已经推演到 8000 年前,比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发现的稻谷还早1000年。表明广西的珠江流域更可能是人类栽培水稻的最初驯化地,而非之前考古学研究长期认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
综上所述,既提出水稻起源多地说,又主张水稻起源最早说。因为物种的同质性、分散性,水稻由于适应生长的区域较广阔,能够在不同的相似地理环境下形成,只要有古人类和野生稻分布的地方,就有被驯化为栽培稻的可能。它们有些是自我本身的创立和演变,也会是从彼到此的移动传播。从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分析,均支持栽培稻分别起源于华南、长江中下游、洞庭湖、云南、淮河流域等多地说;同时,由于中国不同区域的栽培稻绝对不可能同一时间出现,必然有一个先后次序的差别,如果起源地可以是多个的,那么,最早的发祥地却是唯一的。从现有新考证,华南是水稻最初驯化地,更准确地说,岭南是水稻最早起源地。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化,多地说与最早说可以是独立的,但更多是关联的,栽培稻出现越早,其原生起源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其次生起源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前段时期,据牛栏洞遗址新的文化堆积测定又推前至2.3万年,其他遗址亦不断有类似的新发现,这就为多地说与最早说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现有及不断诞生的高科技越来越支撑着栽培稻年代的检测准确度精细化,期待正如国际上水稻起源之争终有结论一样,在国内水稻到底是岭南地区,还是长江中下游最早起源的,相信总会有一个最终的定论。
本版作者 梁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