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研究团队推介成果,企业现场进行难题招贤
广州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精准对接会走进广州大学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符烽)5月7日,广州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广州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精准对接会第3期活动在广州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精准对接会是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州大学、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承办,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广州科创学院、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番禺分中心、广州高航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广州智汇谷人才联盟共同协办。
活动现场对接气氛热烈。
努力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林焕绪、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出席活动并致辞,同时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还有广州大学科研处处长杨新泉、副处长刘聪敏,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海鸥、连接汇创始人、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运营负责人廉洁,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番禺分中心总经理李铭华,广州科创学院副院长王晓宏等。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林焕绪致辞表示,高校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积累,有平台、有技术、有项目、有人才,积累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虽然很大程度上的科研导向是政策导向,但是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了不少,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层整改,都不是难事,这是供给方;需求方是针对科研能力弱、市场敏锐度高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的相对优势,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大缩短产品技术研发的周期和风险,合作的模式也可多种多样,包括技术委托开发、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咨询服务等等。广州市科技局针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资本对接难”、“科技成果定价难”等痛点、难点,邀请广州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并定期组织精准对接活动,围绕IAB、NEM等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企业+技术+资本+中介机构”的模式,整合技术转移体系和风投资本对接体系,旨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带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设计,努力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开创一个产学研融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签约。
在活动期间,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智能制造工程研究院、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与相关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校在将会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共建重点实验室等事项进行深度的合作;“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联合实验室”举行了揭牌仪式;绿盟科技叶晓虎高级副总裁、李晨副总裁、刘文懋总监、肖炎军资深架构师获颁企业导师聘书。
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联合实验室揭牌。
6个研究团队到场进行项目推介
本次活动是广州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常态化精准对接会的第三场活动,广州大学重点推荐了工程抗震中心团队、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团队、智能制造研究院团队、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团队、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团队、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共6个研究团队,近30名专家、教授到场进行项目推介。
工程抗震中心团队徐丽副教授介绍了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是国内成立最早、经验丰富的减隔震技术专业团队。团队拥有国际先进实验设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带领下,取得了显著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与开拓性应用工程业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减隔震技术发展。 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团队田志宏教授介绍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方滨兴院士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研究院主要围绕网络与信息安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安全、先进技术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并建立网安人才培养创新班“方滨兴班”。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团队胡春教授介绍了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在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背景下成立,由国家级人才领衔。致力于环境系统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与风险控制技术等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目前在论文发表、国家级项目立项、专利申请方面都取得很好成效。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已形成核心技术。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团队孔凡江教授介绍了大豆分子育种研究团队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国家级项目经费达1083万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等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 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团队韩冬雪教授介绍了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于2018年自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引进,科研覆盖基础研究及工程技术领域,已发表SCI论文240余篇,他引过万次,授权专利18项,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科研经费1.2亿元,在复合材料、传感器件、分析仪器等领域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持和产学研能力。 智能制造研究院团队袁学锋教授介绍了智能制造工程研究院。研究院针对“中国制造2025”缺乏核心软件和关键技术,采取“学术和技术双轮驱动创新发展”策略,逐步形成理工结合,学术研究与工程技术团队互为支撑,特色鲜明、学科交叉能力强,信息科学与物理工程融合驱动创新的科研队伍。
企业当场进行难题“招贤”
成果发布的同时还有“企业难题招贤”环节,“企业难题招贤”环节由有技术难题的相关企业上台详细介绍技术需求,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当场“招贤”。
其中,广州淘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进行招贤。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获“大豆王”荣誉的李富强就非转基因大豆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提升亩产量等问题与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团队孔凡江教授进行连线招贤。
对接会结束后,企业代表 参观了机器人工程实验室以及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界面微观过程与水净化研究所实验室,企业身临其境的感受广州大学所当前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