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看待非洲猪瘟 除了非洲猪瘟不传人,你还知道多少?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本报综合报道2019-02-26
科学看待非洲猪瘟
除了非洲猪瘟不传人,你还知道多少?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三全速冻水饺被曝检出非洲猪瘟病毒,瞬间引发消费者担忧。自2018年非洲猪瘟“远道而来”踏进中国,到今天“登堂入室”上餐桌,虽然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也不会感染除了猪之外的其他动物,但这也不意味着病猪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餐桌,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非洲猪瘟病毒不对人造成健康风险,但得了非洲猪瘟病毒发病或者是没有发病的猪,都属于病猪,都不能够吃,没有任何理由走上货架和餐桌,我们都应该对这样的猪肉说不。”

       猪肉是中国人的核心肉食,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和猪肉(及其制品)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中国仍有约40%的猪肉产量依赖家庭散养。自2018年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侵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家猪养殖户感到忧愁,因为猪只要一接触这种非洲猪瘟就会得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回顾传播历史:从非洲到全世界

      非洲猪瘟病毒最初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当地的野猪和疣猪身上经常携带有这种病毒,其主要转播介质是以吸野猪血为生的软蜱,在从病猪身上吸血之后,蜱虫在猪群中跳跃转移,在吸下一只野猪时将病毒带入其体内,非洲猪瘟病毒以此迅速在猪群中传播。

      野猪、疣猪和软蜱都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而由于撒哈拉沙漠的存在,南部非洲的很多疾病都难以传播到欧亚大陆。但非洲野猪并没有因此灭绝,因为这种病毒带来的症状只会影响到幼年野猪,成年野猪很少因感染而死,不过随着病毒的进一步扩散,非洲殖民地养猪厂的家猪遭到了这种病毒的入侵,家猪对这种病毒的抵抗力不如野猪,一旦感染之后,无论成幼,都会出现发烧、心跳加快、分泌粘液、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死亡率高达100%。1921年,当地兽医无法控制疫情,将其记录下来发表在《病理学》杂志上,称为“在英国东非(肯尼亚殖民地)发生的一种猪瘟”。由此,非洲猪瘟得到首次确认。

      随后,非洲猪瘟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大多数非洲国家爆发。1957年,非洲猪瘟首次传出非洲,从安哥拉进入西班牙。非洲猪瘟进入欧洲地区并在接下来的60、70年代在欧洲地区传播,而直到2007年前,欧洲地区(除了意大利撒丁岛)的非洲猪瘟才被成功的清除。但2007年,非洲猪瘟又开始在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南部地区和东欧地区传播。乌克兰(2012年)、白俄罗斯(2013年)、立陶宛(2014年)、波兰(2014年)、拉脱维亚(2014年)相继发生非洲猪瘟疫情。2017年3月,俄罗斯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发生地距离我国仅为1000公里左右。2018年8月份中国出现的非洲猪瘟疫情,其具体来源,目前尚无明确说法。

      基于此前各国各地区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规律,农业农村部畜牧兽业局副局长冯忠武介绍说,非洲猪瘟跨国境传入的途径主要有四类:一是生猪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和走私,二是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三是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四是野猪迁徙。

研究非洲猪瘟疫苗

      在非洲猪瘟流行前,世界上的养猪户最担心的猪瘟病是传统猪瘟,也叫古典猪瘟。古典猪瘟于1810年最早爆发于美国,是新大陆出现的猪类病毒性疾病。其在1820年代传入欧洲,相继在法国、德国爆发,一路传到了欧亚大陆的东端。虽然此后一百年,人类开发出了针对这种猪瘟的血清,但古典猪瘟仍然没有被完全消灭,至今仍时有患病猪出现。

       流传了几百年的古典猪瘟都没能得到彻底消除,而诞生于1921年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至今仍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猪的全球分布方面,非洲猪只占很低的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198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非洲的猪占世界猪的总头数的不到2%,非洲猪的数量增长非常缓慢,主要是由于存在非洲猪瘟的原因。”和几乎所有的病毒致病体一样,非洲猪瘟病毒进入病猪体内后,通过提取病猪细胞内的有用物质,建立自己的“病毒工厂”,生产更多致病体,并通过体液、粪便等流出体外,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猪,在短距离内甚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从生物角度来说,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相比于RNA病毒结构相对稳定,本应是适合开发疫苗的致病体类型。但这种病毒的结构过于顽固,人类并没有找到开发轻微毒性毒株的方法,所以市面上还没有批量生产的非洲猪瘟疫苗。

      据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研人员对ASF疫苗的研究虽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评估细胞传代致弱、自然致弱、基因缺失等ASFV疫苗,但是所有努力都未能研制出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疫苗。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安全、高效ASFV减毒活疫苗仍是ASFV疫苗开发的首选策略。然而,科研人员表示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包括弱毒疫苗在体内的安全性研究,以及鉴定并开发适合弱毒活疫苗生产的细胞系等。研发可鉴别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的ASF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以及复制缺陷型疫苗也是研发ASFV疫苗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没有疫病流行地区的使用。与减毒活疫苗相比,这些疫苗的生物安全性有所提高,但鉴定病毒保护性抗原、有效的递送机制以及高效的免疫佐剂都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链接

我们要做到“两要两不要”

      目前市场的猪肉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对此,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忧,在我国,生猪在屠宰前均经过官方兽医严格检疫,只有达到出栏日龄的健康生猪才可以到定点屠宰场屠宰,并且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上市销售,即经定点屠宰和检疫检验合格的猪肉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非洲猪瘟可防可控不可怕,对于非洲猪瘟,我们要做到“两要两不要”:要购买经检疫检验合格和熟制的猪肉产品;要积极参与和支持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对涉嫌危害动物疫病防控的违法行为及时举报;不要携带、网购和邮寄未经检疫检验合格或未熟制的猪肉制品;不要信谣、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