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猪文化:浑身是宝,“猪”多寓意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本报综合报道2019-02-18
大话猪文化:浑身是宝,“猪”多寓意
民间剪纸常用猪为主题进行创作。
《西游记》“二师兄”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
本报综合报道

      猪是生肖属相中排名第十二的生肖,又名亥猪,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在古代,猪的文化意义代表着:诚实质朴、富贵吉祥、吉星高照。《西游记》中的“二师兄”猪八戒也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猪浑身是宝,除了是人类美食之外,还与祭祀文化、财富象征等密切相关。今天就带你走进猪的世界,了解猪文化。

“猪”多文化傍身:“金猪”人人爱

      在上古时期,表示猪的字为“豕”,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豕”这个字,这是个象形字,主要突出了猪硕大的肚子,不同的文字形态反映了不同的观测重心,有的显现出还未完全驯化的猪嘴,有的显现出简短的猪尾,有的显现出长长的猪毛。在古代,猪也称之为彘,彘和猪是方言的差异,《方言》第八:“关东西或谓之彘。”

       在民俗文化中,“猪象征财富”这一观念,基本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汉语言文化中,猪被称作“金猪”、“乌金”。俗语说:“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古代农民普遍以养猪维持家计,因而视猪为一种财富。年画或剪纸常有“肥猪拱门”这一形象,这就是人们视猪为财富的典型。在人们看来,猪有独立自主的根性,它们用鼻子拱地掘土求食,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不奢望意外的嗟来之食。“肥猪拱门”是勤劳致富、丰收吉祥的象征。因为猪象征着勤劳致富,所以人们还用猪形器物来储蓄零散钱财。 

      在生肖文化中,“亥”表示收藏万物,意味着拥有财富。《淮南子·天文》有记载,亥就是收藏,为万物作为将来的种子。《尔雅?释天》说,亥为核,表示收藏万物,正如果实之核繁殖不息。 

      在古代祭祀文化中,猪用于祭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使用广泛,祭社稷、祭祖先、祭马神、祭神诅人、祭神器,都要用猪,从考古发掘来看,在商代占卜用的兽骨中,除了牛骨之外,还发现了猪骨、羊骨和鹿骨。猪与牛羊合称‘三牲’,一说‘三牲’齐备,谓之‘太牢’,又称‘大牢’,然而就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和民俗风情来看,以猪祭祀最为普遍。除了直接用猪祭祀,在丧葬文化中,也将猪型的器物作为了随葬物品。在汉代时,有握玉猪的丧葬习俗。汉代重视厚葬,现在出土的汉代墓葬中,比如著名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有玉猪。由于玉猪价格昂贵,东汉以后出现了石猪、陶猪等随葬猪品。“握”是不希望死者空手而去,而“猪”是财富和富贵的象征,因此“握猪”就是要在死后也带走“财富”。 

“猪”多寓意:不可或缺的节日一员

      在民俗文化中,猪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杀年猪祭灶神”的习俗,用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收、人畜兴旺。猪杀死后,开剖前要将猪头朝外,烧香谢天地,祈祷神灵赐予幸福。猪与诸同音,因此不少地方逢年节流行杀猪公比赛,隐喻年年丰收、财富满贯、诸事圆满、事事大吉。 

      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唐代考进士以吃猪蹄子为吉祥,希望能金榜题名。于是,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猪笔蹄名)”。 

      猪被视为神圣之物,可以镇妖息怪、招福致祥。据宋人的笔记的选录,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在宫中养有两头神猪,敬奉它们以祈求太平、厌胜避邪。

      在民间习俗中,猪的各个部位都寄寓有吉祥的意义。在江西农村,猪头称为“神户”,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则叫“顺风”;在广东,猪前脚称为“猪手”;在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头”。这种寄寓吉祥的称法,最初根源于猪灵崇拜祭祀。

       在民间婚俗中,也用猪来表示吉祥的意义。在湘西侗族聚居区,流行猪耳朵订亲的习俗。土家族则流行用猪尾巴催亲的习俗。据说,在彝族、白族聚居区及陕西一带等某些地区流行有穿猪鞋的习俗。大人或小孩子穿上猪鞋,能带来种种吉祥。 

       义民节祭祀活动是台湾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这是一个赛神猪的祭祀活动,对台湾的客家人来说,义民节祭祀活动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盛典。神猪经饲主精心豢养至数百斤,甚至上千斤。据说神猪的体重越重,越能代表客家人对义民爷的尊重,同时越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如果在一年一度的神猪竞赛中获得胜利,则会为来年带来吉祥和幸福。在台湾民众看来,摸神猪头、食神猪肉可带来好运、保平安,“灵验”说法广为流传,甚至于每年吸引很多人高价求购神猪肉。 

      汉族过年要“杀年猪”,广东潮阳迎亲的花轿前要悬挂一块肥猪肉,云南的摩梭人用鲜红的猪血染红树枝表示祖先灵魂回来的路,山东沿海的渔民杀猪祭海,希望能给自己带来财运,他们叫“杀发财猪”,四川凉山州彝族逢年过节流行送猪脑壳,畲族还有抢猪节,张家界土族祭祀祖先还要吃一种“猪血饭”……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猪几乎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猪”多食法:浑身是宝

      在整个动物王国,猪是把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的效率最高最高的动物之一。猪吃每100磅饲料,就大约能长20磅肉,而牛吃同样多的饲料只大约长7磅肉,以每卡饲料热量所产出的热量看,效率是牛的3倍多,是鸡的两倍多。猪肉这种多产的天然优越性自然就使其成为了人们主要的肉类食物,凡是把猪肉作为主要肉食来源的民族,大都有发达的猪肉食文化。

    对古代百姓而言,能食猪肉是生活美好的体现。孟子在向齐宣王描述美好社会时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食肉矣。”在宋代,大文豪苏轼是一位食猪肉的典型文人,他不光是伟大的诗人词人,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在黄州时作的《食猪肉》日:“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诙谐生动,通俗易懂,既刻画了诗人爱吃美味的猪肉的情状,又介绍了烧煮猪肉的诀窍――“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这就是驰誉古今中外的名菜肴“东坡肉”的由来。 

      中国可谓是世界上头号食猪大国,除某些民族禁食猪肉外,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猪肉菜肴。各地生态、气候不一,地域差异大,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当地的特点各自创造出了独具风味的猪肉食法。猪肉炖粉条、红烧狮子头、炒腊肉、红烧排骨、回锅肉、卤猪蹄、烤乳猪……而除了多种猪肉食法,猪浑身都是宝,猪被人类宰杀之后,不光肉类能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食,而且它还有其他很多的功用,自古以来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就很多,《肃慎国记》说:“猪放谷中,食其肉,衣其皮,绩猪毛为布。”猪的皮毛可做人类衣物、甲胄、茵键等的材料。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列举了猪的几十种药用价值,猪被列为二十六畜之首。清代《三统纪》:“猪肠截分寸余悬(柑桔)枝上亦不生蠢。”南宋《鸡肋编》记:用猪脬(膀胧)盛脂其中,张口置黄柑蚁旁,俟蚁人,则持之而去,用以防柑桔虫害。猪肠、猪脬可以用来防治柑桔虫害。此外,猪的排泄物猪尿、猪粪以及猪骨汁等都是农家肥料的主要来源,为农业的增收提供了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专业养殖户与工业化养殖取代了持续数千年的庭院式散养,如今中国每年约有6.8亿头猪出栏,4亿头猪存栏,年产猪肉5400万吨,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猪肉产量的总和。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肉类供应丰富多样,但猪肉仍然是当前中国人常见的食肉内容。在当今社会,除了用猪皮制皮,用猪鬃制成各种刷子这种传统的加工工艺,现在人们从猪皮中提取的明胶还可用来制作蛋糕、冰激凌、啤酒,而猪骨粉也被用来制作成精美的瓷器,据悉,骨瓷最早由英国制作,但现在,中国已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骨瓷生产国。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