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建功弘扬科研美德记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徐玉娟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李锦丹2016-05-06

  桑果药用历史悠久,我国许多中医名著如《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都有关于桑椹入药的记载,加上中国有几千年的蚕桑文化历史,桑果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是开发食品的很好资源。 “自进入90年代以后,受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我国的传统蚕桑业呈现萎缩和萧条的景象,当时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急需寻求出路。在1987年左右,研究所就曾试着开发桑果汁,但由于技术未完全过关没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及学科带头人徐玉娟研究员向记者娓娓道来。

  科研非易事,坚守“价”更高

  1998年7月,徐玉娟作为研究所第一个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到单位就开始桑果汁的科研工作。“当时单位做农产品加工的科研条件非常有限,实验室只有一个水浴锅和一台天平。”徐玉娟回忆道,“在添置了一些必备的仪器设备后,就开始加班加点的工作,实验室只有我一个人,前6个月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加班,加上单位的同事都是学蚕桑的,碰到问题只能找资料、问母校的老师。经过半年的努力,工艺基本稳定,我告诉所领导,可以试生产了,于是1999年4月单位组织全所的力量到新会桑树基地生产果汁。”

  面对工作上的认可和新的挑战,徐玉娟对她的科研工作更加专注,不轻易放弃,她说:“当时因限于研究所的财力,添置的桑果汁生产设备比较简单,大部分靠手工,而且设备常出故障,常熬通宵。生产基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那时候我就睡在锅炉旁边,很吵,难以入睡,但想到自己作为唯一的‘技术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这对于我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姑娘,不无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凭着一种“责任”和“韧性”,徐玉娟丝毫没有流露出怕脏、怕累、怕苦的情绪,看着生产好的桑果汁一桶桶装上车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在桑果汁第一次成功试生产后,技术得到进一步熟化,最终发明了规模化生产桑椹原汁及果汁饮料加工技术,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桑椹果汁的产业化生产。1999年12月完成的科研成果《桑椹饮料的研制和开发》通过鉴定并获得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徐玉娟第一项科研成果,也是研究所农产品加工学科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当我手里捧着奖励证书时,更加坚定了我对科研的信心和感情,我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徐玉娟说。

  随后徐玉娟研究员与团队成员对桑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明确桑果花色苷的种类和结构,探明其在果汁、果酒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2005年首次制定了《桑椹原汁生产技术规范》《桑果汁及桑果汁饮料》2项地方标准,研发的“宝桑园桑果汁”产品获绿色食品、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证书。相关技术在广东、广西、江西、浙江、上海等多地推广,取得了显著社会的经济效益,引领了全国桑果产业的发展。“桑果综合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研究” 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2),这也是研究所农产品加工学科的第一项省级以上获奖成果。“桑椹原汁的保鲜方法”2009年获广东省优秀专利奖(排名第5)、“桑树资源功能物质研究与食药用开发”2012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4)。工作10年之余获得的科研成果,使徐玉娟在34岁就获得研究员资格,是当时广东省农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200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5年获“广东省特支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技术支撑产业发展,

  确保每项成果“落地”

  荔枝和龙眼是广东省最为主要的农产品之一,也是重要的热带亚热带代表性水果,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广东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针对荔枝等亚热带水果加工果汁的褐变、风味和营养损失、品质不高等困扰热带果汁加工产业瓶颈问题,研究团队从原料的不同品种入手,徐玉娟团队首次构建了荔枝、龙眼等亚热带水果不同品种的营养成分及加工特性数据库,建立了品质评价体系;探明了荔枝汁等加工过程中色泽、营养与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集成创新了一套荔枝汁、菠萝汁等亚热带果汁高效去皮榨汁技术、防褐变技术、高效节能浓缩技术及非热杀菌技术等热带果汁加工技术体系;并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岭南特色水果原汁及其系列饮料加工关键技术”连续多年被列入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研发了果汁、果酒新产品20多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培育出徐闻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广东源丰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热带果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了热带果汁产业发展。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岭南特色水果原汁及其系列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徐玉娟告诉记者,虽然广东是柑桔大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但广东柑桔加工非常落后,加工比率不足5%,远远低于世界柑桔加工比率40%。因此,研究团队从品种入手,率先创建广东主要柑桔品种果肉及果皮主要活性物质数据库,明确了其主要黄酮类物质及精油的种类与化学结构,在新会陈皮中首次发现了6种化合物,针对广东三宝之首的“广陈皮”长期以来以手工作坊式粗放加工、农药残留、霉变、品质混杂等问题,集成创新了纳米清洗、热风(泵) 干燥、控温控湿陈化、基于二维码的全程追溯等技术,率先实现了陈皮自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广东柑桔综合利用技术” 连续2年列入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有效推动了广东陈皮产业及柑桔加工产业的发展。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广东柑桔加工品质评价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201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在未来的科研路上,徐玉娟团队仍然致力于南方特色果蔬加工的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等项目,将瞄准国际果蔬保鲜加工和食品安全的前沿,围绕华南地区亚热带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品质特性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超高压等新技术新工艺对品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研发以亚热带果蔬深加工关键技术,提升亚热带果蔬加工技术水平,推动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健康发展。

  常怀“感恩”之心,注重团队建设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而一名科研人员,只有置身拼搏创业的氛围,才能蓬勃向上!徐玉娟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中。“我父亲对子女很严厉,要求我们说话做事干脆、高效,要少说多做,说话要“真”,做事要“实”,要脚踏实地。因自小在“半军事化”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形成了责任心强、直爽、坚毅的性格,性子也比较急,心里有事便睡不踏实,时常工作至深夜。”她告诉记者:“‘业精于勤荒于嬉’是我的座右铭,‘微笑面对未来’是我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之余,很喜欢运动,打羽毛球、爬山、跑步。”

  看着研究所农产品加工学科的逐渐强大与繁荣,徐玉娟都见证着它的点点滴滴。每往谈到研究所的成长与发展,徐玉娟心里都留着一份温暖的小感慨:“农科院加工所给了我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沃土,在她的培养、造就下,在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小小的我才得以成长,我人生的画屏上才涂下了一抹绚烂的色彩。我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很多前辈、专家的帮助,我认为‘感恩之心应该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知道感恩!同时要有坚忍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之心,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要有服从大局的意识。”

  最后,徐玉娟告诉记者她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她主张“和谐管理”的理念,积极倡导和谐奋进的文化,让团队成员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最大限度地依靠人、关心人、培养人,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带领的果蔬加工团队于2015年入选为“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由于科研成果多,团队成员成长很快,有2位曾经是广东农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有1位还获得了2015年广东特支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

  人物档案

  徐玉娟,女,1974年1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农产品加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副主任、热带亚热带果蔬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农科院学科带头人,是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

  从事果蔬保鲜与加工科研工作18年,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团队和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20多项,共获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奖10项:广东省科技一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二等奖4项、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专利奖1项(排名第5);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排名前3),参编著作5部(编委),发表论文13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2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2项。在荔枝等亚热带特色果汁加工、柑桔高值化利用、桑椹果汁加工、岭南特色果蔬干制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研发的技术在国内 20 多家企业进行推广应用。

  2008年获全国第四届巾帼发明家新秀奖,200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9年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岭南水果采后处理与加工岗位专家,2013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委员,2015年获“广东省特支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16年1月获第十三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