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共建国内一流示范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再谱新篇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6-05-06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

   成立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这里生长着约占广东植物种数1/3的高等植物,其中,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保护植物达22种,药用植物多达900种以上。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兽类41种,爬行类54种,鸟类232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有近20种。

   50多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科研平台的作用,以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作为保护区发展的理论依据,按照功能分区进行建设和管理,为“生物圈保护区”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致力长期监测研究,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于1956年提议并设立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自此开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奇迹。打开世界植被图,北回归线纬度带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有南亚地区有森林。在这个地带,鼎湖山保护区以核心区2000多亩年龄近400岁的顶级群落,享有“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的美誉。因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鼎湖山保护区还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监测工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自然保护成效,指导保护区建设的基本依据。鼎湖山保护区从创办之日起,就建立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基础设施。 1978年,在区内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BA)”的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站;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确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个国内外的研究项目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研究。其中,1991年鼎湖山保护区与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合作,率先参照国际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2005年设立了20公顷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成为全国第一批加入大样地建设行列的自然保护区,现已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并与全球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TFS同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此外,还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建立和发展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研究。

  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后,鼎湖山保护区除开展“水土气生”的常规监测外,对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进行研究,在完整的监测数据基础上,剖析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其形成机制。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模拟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等方面成效显现。截至2012年,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的学术论文有100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在《Sci?鄄ence》、《Nature》上发表了多篇重量级论文。其中反映成熟森林土壤积累有机碳的重大发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展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研究成果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已出版九集,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

  活动与教育相辅,打造特色科普基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鼎湖山保护区逐渐摆脱旧的传统模式,从“跟着学”发展到“想着做”,充分发挥园区特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展特色科普,成为广东省生态游和环境教育的新亮点,每年接待学生达2万多人次。

  鼎湖山每年均举办“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未来”、“气象常规观测与记录”、“土壤动物调查”等大型特色科普活动。保护区推出的“西溪野外科普教育径”,沿途可直观南亚热带不同类型的森林结构,探赏珍奇的自然景观。同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学生参与科学考察,开展小型科学实验;科技人员走进校园作科普讲座,指导师生开展建设绿色校园活动。鼎湖山保护区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教游活动。例如,邀请广大市民参与评选“绿色环保天使”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开展“植物与健康”系列知识讲座;针对普通家庭开展“森林、水、人类”、“流动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吸引广大游客的积极参与。目前,鼎湖山保护区已成为全国20多所大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获评为“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被广东省命名为“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生物科技考察基地”等。

  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鼎湖山林绿、气新、水清,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厚重的岭南文化积淀于此。鼎湖山保护区抓住这一优势,致力于生态旅游开发,不仅改变了保护区周边城镇的传统产业结构,也激活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中国“生态游”的概念就是从鼎湖山起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与澳大利亚合作率先开展生态旅游研究,举办全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培训班,推出的“空气负离子”、 “森林浴”、“森林物语”等生态旅游新概念和实践活动,成为全国各类保护区学习模式和样板,也是目前全国所有旅游景点强势推介的旅游名片。

  鼎湖山生态旅游也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鼎湖山所在的肇庆市鼎湖区过去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随着鼎湖山生态旅游的兴起,目前已发展集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旅游食品及加工为一体的多项产业。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鼎湖山的优质水为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兴建了4家饮用水厂。鼎湖山周边建起了几十家宾馆酒店、农副特产专卖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每年为地方增收逾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从根本上促进了鼎湖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鼎湖山生态旅游已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依托,肇庆市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由此推动、加快了城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加快了村镇经济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共建解决“瓶颈”问题,

  保护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政策、法规的日益健全。而隶属中科院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无法纳入国家及地方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不仅相关的政策、法规无法贯彻落实,长期困扰鼎湖山保护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而这些因素已成为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瓶颈。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保部经过多次协调与磋商,达成了共识,于2013年4月13日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并确定共建的主要任务:创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探索新的自然保护措施和途径;加大保护区能力建设,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火控监督、科普教育水平;开展管理政策研究,在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方面摸索新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

  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院部共建将对鼎湖山保护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望从根本上解决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执法难”、“权证难”、“户口难”、“资金难”的四大发展制约瓶颈。一方面,从“垂直管理”变为“院部共管”。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实行双重业务管理,即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均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持不变,其人员编制、日常管理、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仍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国家环境保护部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纳入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统一管理,并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在能力建设、科研立项、国际合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同时,从“独自面对”变为“共同担当”。中国科学院和环保部将共同负责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审批、示范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协调省、市地方关系,共同解决制约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重大瓶颈问题。同时,双方也将共同分享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管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普教育、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发展等双方共建所取得的成果。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心已由面积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水平的提升,注重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功能,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任海表示,通过院部合作共建,探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和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将进一步加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活力,提升其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部的各自优势,携手创新、互补共赢,将鼎湖山保护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有国际水准的示范性自然保护区,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水平,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