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发布了新评选的2016年以来的南粤古驿道15处重大发现,分别为:大洲湾遗址、上正村古遗址群、肇庆古城驿道遗址、莱山遗址六朝墓群、莲花书院遗址、澄海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张文湛故居、大眉山古道、铁石径古道、夏街古道、通真岩“唐宋纪年”摩崖石刻、何新屋地契、羚羊峡古道、波罗古道、鳌头古道。专家表示,这些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对以往发现的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延伸,是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新征程的接力棒。
大航海时代中葡曾在此贸易
据了解,台山市大洲湾遗址、和平县上正村古遗址群、肇庆古城驿道遗址、乳源县莱山古墓葬群、广州莲花书院遗址等5处重大发现,属于埋藏于地下的遗迹或遗物且是依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并已经有明确的考古结论的重大发现。
其中,大洲湾遗址位于江门市台山市上川岛西北部三洲港的西北角,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的南侧,当地人称之为“花碗坪”。该遗址地处古代海洋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一处有明确明代外销瓷文化地层堆积,中葡历史文献记载较为清晰的早期中葡海洋贸易据点,是明代外销瓷研究、中葡早期贸易关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早在1965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非素在上川岛沙勿略教堂附近海滨发现明代外销瓷遗址。201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大洲湾海滩、海岸及海岸上的山脚平缓坡地上都散落有明代青花瓷片和青花五彩瓷片。
2016年8月9日开始,为了抢救濒危遗址本体和配合台山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文物考古勘探和发掘队伍对台山市上川岛大洲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该遗址出土外销瓷等遗物年代清晰内涵丰富,原产地较为清楚,外贸路线、方向和目的地也较为明了,是大航海时代早期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
多个遗址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据了解,上正村古遗址群位于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上正村境内,分布于和平河及其支流两岸台地。2012年至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山大学、和平县博物馆对上正村境内开展系统的区域调查与发掘,发现大量先秦时期遗址。该古遗址群建立起粤东北地区相对完善的先秦时期文化序列。遗址所发现的遗存既有岭南土著文化,也有来自长江中下游及福建地区的文化因素,为深入研究岭南考古学文化谱系、先秦聚落形态、岭南与岭北地区文化交流、岭南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与中国化进程等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物资料。专家认为,该古遗址群所发现文化遗存反映出和平县作为连通岭南、岭北的通道,在先秦百越地区交通往来、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上的钟要地位,其不仅是地理的通道,还是经济、文化的通道,更是见证岭南地区纳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时空通道。
肇庆古城驿道遗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北近七星岩,南临西江,现存城墙周长2801.2米。为配合肇庆市府城保护复兴项目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肇庆古城的朝天门(北门)、南熏门(南门)、景星门(西门)等三处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清理出了宋、明、清及民国等各时期的城门、城墙、瓮城、水闸、道路、房基、水井、排水沟、附属建筑等遗迹,同时也出土了汉代至民国时期的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玻璃器等遗物。该发现证明其形态是经过不同时期的建造、改建和扩建而最终形成,填补了肇庆古城各时期考古资料的空白。通过大面积揭露南熏门、景星门遗址,大体厘清了二者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和营建方式,印证了历代《肇庆府志》、《髙要县志》等典籍的相关记载。
莱山遗址六朝墓葬群位于韶关市乳源县桂头镇北侧,地处武江东岸,主要分布在低矮山岗之上。16座已清理的墓葬中,有12座皆为六朝时期墓葬。根据已出土器物、墓葬形制、墓砖铭文等诸多特征,结合已有广东地区考古学分期谱系研究成果,初步判断该墓葬群年代自西晋至南朝晚期。专家表示,该墓葬群的发现是对广东六朝考古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为深入研究六朝时期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北人南迁”线路问题的重要材料,有助于推动岭南六朝时期“华化”与“侨归”的民族融合问题探讨。
而广州莲花书院遗址坐落在增城市南香山东南山麓的开阔地,西北高东南低,分五级平台依次跌落,左右两溪环绕,于东侧交汇。书院遗址总宽28.8米,总深58.8米,西北-东南向的主轴贯穿其中,左右均衡对称。该遗址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价值,是重要的考古遗产。
古港见证海上丝路商贸繁盛
澄海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位于汕头市东里镇。遗址共有两处,一处位于新兴街东门古税口外,旧时船上货物从此处卸下,经由新兴街东门税口进入并征税;另一处位于上、下街转弯处,设有石门、木闸制水,便于制水和起卸货物。两处古码头临古港河而建,当停泊在外港红头船上的货物要运进内港时,改用小船载入,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省时省力,通畅无阻。此设计实用科学,是潮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省政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专家领导先后莅临新兴街古码头考察,一致对新兴街古码头挖掘的重要历史意义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澄海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是樟林古港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见证,为研究樟林古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和当时“红头船”运转经营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澄海樟林古港古码头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丝古码头、古港口、古航运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为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有力佐证,对以樟林古港为核心,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月,樟林古港入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樟林古港-新兴街也被列入我省重点建设的八个南粤古驿道之一。
古驿道研究不断拓展
近几年来,我省还新发现了多条古驿道。其中,大眉山古驿道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皇华村大眉山。古道原长十公里,由岐岭街口铺筑至狗峎,岐山公路建设时被毁五公里,现存五公里。大眉山古道的铺筑在乾隆初年,当时长乐龙川二县已奏准朝廷封山,故铺筑此道。总共宽度三尺六寸宽可证,符合当时官道规格。在大眉山古道约半公里处存有古战壕,约二公里连绵不断,可见度达80%。是当年李济深、张发奎曾在此地发生遭遇战,当地村民曾参与清理战壕,至今仍有老人讲述此事。大眉山古驿道是南粤古驿道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路面宽度进行考证应为当时官道;大眉山古道约半公里处存有古战壕,是军阀混战的历史见证。
翁源铁石径古道位于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松岗村东红自然村。古道起点始于松岗村铁石径水电站,自东南向西北走向,全长约7500米,宽0.6-1米,途经轿顶石、跌马潭、三十阶塅、禾仓潭、仙人脚、拱桥坑、木桥子、下山石、上山水库、大石古、笋子坝、郑传田、百塅石到始兴县。该古驿道崎岖蜿蜒,沿山麓溪坎曲迂回,里靠峭壁,外是悬崖,上为巍峨群山,下临万丈深渊,地势极为险峻。古道遗存有三处楷书阴刻的摩崖石刻、麻石桥和储水池等,是研究当地明代古道开凿史、翁源与始兴两地乡民文化交流、通商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三处摩崖石刻于2011年11月1日被翁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而增城夏街古驿道位于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夏街村迎恩街,全长约800米,由麻石铺砌而成,是古时官员赴任增城的必经路径,为珠三角段古驿道重要节点。该古驿道是目前增城城区仅存且保存完好的古驿道,麻石路面两侧历史建筑形态保存良好,保留着数座规模较大的祠堂以及众多风格完整的古民居,有9处文物遗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
清远英德波罗镇是古代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西京古道”由此经过,沟通英德的大湾、浛洸和乳源县大埔及阳山县。据史料载,桂阳太守建古道于东汉时期,自英西浛洸起,途经波罗,延伸至乳源,是古代岭南通往中原地区的交通干线之一,也是商贾、行军的主要干道。现遗存的波罗古道局部路段现状还保持原有的石板路,险要处凿山成路,陡坡处铺垫的石板成梯级。该古道是研究粤北交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