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在珠海举行 首次实现“陆海空天电”全覆盖 |
察打一体无人机装备展示。 本报综合报道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11月6日在广东珠海拉开帷幕。本届展品结构首次实现了“陆、海、空、天、电”全覆盖,国产大飞机家族和长征系列火箭集体亮相,世界“百强”航空航天企业参展比例大幅度提高。 主办方介绍,经过20多年努力,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展会之一,为推动世界航空航天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航展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展商参展,展示了世界航空航天业前沿发展水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AG600、新舟700、AC系列直升机等众多明星机型亮相本届航展。作为我国民用大飞机的研制主体,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CR929远程宽体客机1:1样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设立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系统集成、制造技术、科普等多个展区,展出了多款新型涡扇、涡轴、涡桨航空发动机产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携近两年来的最新科技成果182项展品,通过宇航、防务、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三大展区,展示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以及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携防空体系、海防体系、对地打击体系、无人作战体系、预警监视安防体系、商业航天体系、指挥通信与支援保障体系等七大装备体系共90余个展项亮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体系化展出了在陆、海、空、天、电诸多领域的400余项尖端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有130余项产品参展,集中展示了中国电子多年来在防务电子、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和应用。 本届航展国际展览规模不断壮大。波音、空客等世界知名航空航天企业悉数亮相,特别是世界“百强”航空航天企业参展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 |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首日开幕式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飞行盛宴”。 “八一”飞行表演队、“红鹰”飞行表演队等轮番登场,歼-20、歼-10B、运-20等炫舞蓝天。
中国第四代战斗机歼-20三机编队亮相成为全场焦点。歼-20编队进行了精彩表演,展示了超强的机动能力。大仰角拉起、小角度翻转、横滚机动等高难度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可以说是仅次于中国空军歼-20隐形战斗机的神秘机型,首度亮相飞行表演著名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展现出来的强悍技术实力已征服全场。 11月5日,“2018中国航展通航之夜”晚会在珠海九洲机场举行。来自中外通航协会、中外通航企业、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通航爱好者等300多人汇聚一堂, 共襄广东通航盛事。晚会上广东通航发展贡献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主办单位表彰了一批近年来在通航领域积极探索且做出一定贡献的通航和无人机企业,旨在传播广东通航企业、无人机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彰显广东通航企业、无人机企业的影响力。
其中,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获特别贡献奖,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获中国直升机运营实力奖,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领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获通航开拓创新奖,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获中国民用无人机综合实力奖。此外还颁发了通航平台运营实力奖、通航机场运营实力奖、公务运营创新奖、中国无人机行业创新奖、中国无人机植保实力奖、中国无人机新锐奖、通航培训实力奖、无人机培训实力奖。 广东通航发展贡献奖颁奖典礼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通航的发展成绩,展示了广东通航的实力和作为,宣示了广东通航的目标和愿景。同时也为全国通航搭建了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通航展示交流平台,为通航合作共赢提供了新的渠道。 本次通航之夜活动由广东省通用航空协会、广东省无人机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委员会、珠海市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珠海航展有限公司、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 本版图片由 本报记者 张炜哲 摄 相关链接 “飞行盛宴”精彩不断 广东通航发展贡献奖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 一批通航和无人机企业获表彰 广东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吴万敏为获奖企业代表颁奖。
“沙场点兵”震撼上演 |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首日,地面装备动态演示区烟尘滚滚,国产VT-5坦克、VN-17步兵战车首次驰骋在本届航展,并与VT-2B改进型轻型坦克、VN-12步兵战车“山猫”全地形车等近40辆装备上演“沙场点兵”,让观众过足眼瘾。 自上一届航展起,新增地面装备动态演示区成为一大看点。本届航展,地面装备动态演示区较上届增加了约4万平方米面积,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演示区共设置了9个固定表演设施,分别为起伏路、车辙桥、涉水池、中心转向区、卵石路、滚木路、试车架、双层纵侧坡以及蛇形机动区。备受关注的VT-5轻型坦克与VN-17步兵战车均是首次亮相航展。 |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揭开面纱 |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公开亮相。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揭开神秘面纱,公开亮相。这是“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首次以1:1实物形式(工艺验证舱)出现在公众面前。 据介绍,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以及航天员生活,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够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实验。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 |
民航客机CR929样机首次参展 |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由中俄两国合作研发的民航界“大胖子”CR929样机首次亮相,引来专业观众高度关注。作为民用航空客机,CR929巨大的体积、宽阔的机舱、舒适的乘坐体验让人耳目一新。 数据显示,CR929全机长63.3米,高17.4米,是大型的远程宽体客机,采用双通道客舱布局,航程为12000公里,可容纳280座级,最大承载量达440座级。通过采用先进气动设计、大量应用复合材料,具有低噪音、低排放、更高燃油效率的优点。 据悉,CR929目前已完成初步研发,预计2023年首飞。目标市场主要是亚太地区、中俄两国。目前初步分工是中国方面负责机身生产,俄罗斯方面负责机翼生产,在上海进行组装。航展期间,市民可在现场电脑预约,登机亲身体验这款最新的宽体越洋大型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