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是从近代行军荷载物品用途发展而成的,现代的背包根据不同的应用,可用在户外活动如散步、登山、远足、旅行及骑自行车等,又或是用于日常逛街及上学等,大家使用背包的频率非常的高,对于热衷户外活动的驴友来说,户外探险时如有一款多功能的背包,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保障了安全,岂不是“美滋滋”?两名中学生为此“绞尽脑汁”,为驴友们设计了一款可用于户外急救的多功能背包,获得了2018年澳门国际青少年发明比赛金奖,他们就是本期封面人物——广东实验中学的魏嘉舜、何松林。
二人合作 造多功能背包
在发明多功能背包之前,何松林已经在小发明的道路上颇有经验了,在初一的时候个人就参加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但是在后来,看到别人团队的力量,何松林禁不住也思考了起来,个人的能力再怎么强大,在团队的力量面前还是略显薄弱,何松林说,“一个人做一个作品参加比赛,跟五个人合作集中力量发明一个作品相比,团队发明的技术含量比个人的力量是高很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何松林开始想组队,“如何去战胜他们,去说服评委个人的作品比五个人要做得好,这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想找个搭档,就找到了魏嘉舜,两人就变成了搭档。”
何松林和魏嘉舜同在一个科技创新班里学习,这也是他们成为搭档的原因,而在创新班里学习,也成为了他们发明多功能背包的契机,他们说,在课外训练班训练的时候,经常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尽量组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根据想法去创新一个东西,何松林介绍自己的小发明时说:“发明这些小玩意是希望它们能够应用在生活之中的,是有实际的功能而不是一种摆设。”正是在创新班上让思维得到了开阔,两人脑洞大开,便将普通的背包和一些实用的功能组合在了一起,创做了这款“可用于户外急救的多功能背包”。
两位创新班的同窗尽善尽美,在提出了创意之后不断完善多功能背包的性能。据介绍,背包可用来收集电能(如太阳能)进行储存,可以用来给电器充电,还具有照明功能,在背包的前方有一个照明灯,照明灯是照亮路面,何松林说,因为山区是没有灯的,在大半夜走路容易摔跤,这样会很危险,照明灯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背包的后面还有一个告警灯,告警灯可让使用者在山里面迷路时打开,让搜救者看到灯光找到迷路人。还有一个新加的制水功能,该功能可通过里面锂电池供电使得扇叶转动从而收集空气中的水,然后再通过铁皮导出来,何松林说,这种水可以直接饮用。
何松林介绍说,这个背包不仅可以装东西,还可照明加供电,考虑到山区是远离电源网络的,所以说背包还需要可以随时随地变成一个大型充电宝,而电源是通过太阳能进行蓄电的,可以说电源是无限的,只需要在日间赶路的时候让它吸收太阳能就可以存到锂电池里。
对于背包需要改进的地方,魏嘉舜介绍,背包还需要增加自动报警功能,使用者可以向外发送信息,和外面取得联系,解决山区因为没有网络的地方而无法取得联系的问题。他们选择了使用卫星电话,他们说,因为没有信号电话打不出去,卫星电话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克服困难 解决摩擦
据介绍,背包的制作从雏形开始到最后都比较顺利,背包里的零件的位置都经过两人商讨,并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将一些按钮开关的位置布置在恰当的地方,方便用户使用。但制作背包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背包上加了许多功能之后,还有一个问题两人都没注意到,指导老师黄柏树提了出来,“你们的背包可以增加一个防水功能。”这时两人才注意到这个问题,背包有大量的电路,参加比赛是要放在外面展示的,但实际上,真正使用时电路肯定是放在里面的,而他们一开始制作背包时比较随意,所使用的背包外层布料是不防水的,一直没有考虑防水这个重要的功能,随后他们就根据黄老师提出的建议对背包布料进行再次挑选。
针对使用者的安全问题,他们考虑到,万一背包的人不小心跌进水里了,该怎么办?如果沉下去就会出事儿,何松林说,当时他们又在这个地方卡了,不断设身处地地设想:“如果是我,应该怎么办呢?”最后他们为了防止落水下沉的隐患问题增加了一个紧急救生圈,使得落水者可以浮上水面,避免因背着重书包发生落水事故产生安全问题。
对于制水机发生损坏的后果,魏嘉舜说,我们想到了这个问题,就提出还可以增加一个净水功能,解决万一因制水机故障没有水的问题,净化大自然中的水就可以保证背包使用者的饮用水问题得到解决。通过不断设想,两人不断完善背包的功能,使得背包功能越来越完备。
今年暑假,两人参加了2018年澳门国际青少年发明比赛,在决赛时,他们发生了少见的冲突,对于到底要不要把压箱底的“法宝”拿出来?两人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见,魏嘉舜更为开放大胆,提出此时就该出手否则作品还有缺陷,拿不了奖,何松林则偏保守,怕此时出手创意会遭到剽窃。思来想去,何松林斟酌之后认为魏嘉舜说的有道理,最终两人将新增的制水功能拿了出来,为背包的功能新增一个闪光点,最后得到评委们的认可并获得了金奖。
多方学习 创新无止境
一步一步走来,两人从初一刚接触物理,通过老师的帮助指点,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后经过科创比赛获取更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对物理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终应用在自己小发明上,魏嘉舜总结说,在创新制作过程中,创新了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科创的道路上,当问及什么事情比较难忘的时候,两位学生坦言挺平淡的,但他们话锋一转,笑着谈起一起去买零件的时候还是挺好玩的,买零件的小插曲,对于两人来说是一次知识互补的过程,何松林说,有些零件只有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不知道,这样两个人在买零件的时候就可以互相学习,告诉对方零件的作用功能,并了解到新的零件。
对于多次参赛的感想,两位创新班的小达人表示,人外有人,还需要继续努力。何松林说,对于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总是会带有优越感,但到了比赛现场才会发现自己的作品可能没那么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太狂妄。何松林回忆说,初一参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印象比较深的事,在参赛的时候,隔壁展位是一个可以净化空气又可以净化睡眠的水缸,但何松林认为这个水缸不如自己的作品好,然而比赛开始之后,按常理来说要待两天,隔壁的选手待了十分钟就走了,因为去参加更好的比赛了,此时何松林意识到,虽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作品很好,但还是有人的作品会比自己的更好。何松林说,对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很自豪很高兴,但是看到别人的作品比自己的更好,就提醒自己要更虚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