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林浩然表示,海洋生物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群种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换,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相对稳定。“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海洋渔业资源的主体)、无脊椎动物、哺乳类以及重要的海洋植物资源,如海藻等。”
林浩然说,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角,全球近2.3万种鱼类,有1.2万多种生活于海洋。近年来,全球每年渔获量已经超过8千万吨,80%来自海洋。他表示,海洋鱼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骨鱼类,一类是硬骨鱼类。在讲述硬骨鱼类时,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能放电的鱼、会飞的鱼、狮子鱼等各种各样的鱼,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鲨鱼”是很凶恶,会咬人的软骨鱼类。但是,所有的鲨鱼都会咬人吗?林浩然为大家解开谜团,“并不是所有的鲨鱼都会咬人,像鲸鲨,虽然是鲨鱼中最大的,可以达到20米,但是它不会咬人,也不会伤人,它是吃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的。”
海洋鱼类有“定向的洄游”现象
除了介绍海洋生物资源外,林浩然也从海洋鱼类的生活习性等特点,介绍了有趣的海洋鱼类“定向的洄游”现象。他提到“洄游鱼类在一年或一生中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往返移动。洄游距离短的有几十公里,长的可达几千公里鱼。”那么,鱼类是如何进行都定向洄游的呢?
“原来鱼类在哪里出生,到了大海几年里面长大后还回到原来的地方产卵,我们叫做家乡水。鱼类的感觉在有光线的地方靠视觉,没有光线的地方在大海里面靠嗅觉。我们初步判断大马哈鱼怎么回到它原来的地点,就是靠家乡水的效应。”
林浩然指出,科学家做了“家乡水”引起高幅度的电位反应的实验:用“家乡水”灌注鱼类的鼻腔,灌注它的嗅觉,再用仪器来测量这个电的反应,发现“家乡水”灌它的嗅觉,反应很敏感,电流非常强大,说明鱼类是可以识别这个感觉的,用别的水没有反应。这个科学实验的初步结果就是鱼类是靠嗅觉定向洄游的。
讲座最后,林浩然勉励同学们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各种各样海洋生物的持续发展;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