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然院士 讲解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 带领小学生探秘神奇的海洋世界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8-11-27
林浩然院士
讲解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
带领小学生探秘神奇的海洋世界
通讯员 供图 讲座现场。
      本报讯(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穗科协)能放电的鱼、会飞的鱼、翻车鱼、狮子鱼、最懒的鱼、会“变性”的鱼……在近日举行的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中,著名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浩然走进广州五一小学,为900多名学生作了题为《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科普讲座。他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的开发利用等相关知识,鼓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保护海洋生物环境的意识,保护好各种各样的鱼类,使海洋生物得到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林浩然表示,海洋生物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群种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换,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相对稳定。“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海洋渔业资源的主体)、无脊椎动物、哺乳类以及重要的海洋植物资源,如海藻等。”

      林浩然说,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角,全球近2.3万种鱼类,有1.2万多种生活于海洋。近年来,全球每年渔获量已经超过8千万吨,80%来自海洋。他表示,海洋鱼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骨鱼类,一类是硬骨鱼类。在讲述硬骨鱼类时,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能放电的鱼、会飞的鱼、狮子鱼等各种各样的鱼,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鲨鱼”是很凶恶,会咬人的软骨鱼类。但是,所有的鲨鱼都会咬人吗?林浩然为大家解开谜团,“并不是所有的鲨鱼都会咬人,像鲸鲨,虽然是鲨鱼中最大的,可以达到20米,但是它不会咬人,也不会伤人,它是吃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的。”

海洋鱼类有“定向的洄游”现象

      除了介绍海洋生物资源外,林浩然也从海洋鱼类的生活习性等特点,介绍了有趣的海洋鱼类“定向的洄游”现象。他提到“洄游鱼类在一年或一生中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往返移动。洄游距离短的有几十公里,长的可达几千公里鱼。”那么,鱼类是如何进行都定向洄游的呢?

      “原来鱼类在哪里出生,到了大海几年里面长大后还回到原来的地方产卵,我们叫做家乡水。鱼类的感觉在有光线的地方靠视觉,没有光线的地方在大海里面靠嗅觉。我们初步判断大马哈鱼怎么回到它原来的地点,就是靠家乡水的效应。”

      林浩然指出,科学家做了“家乡水”引起高幅度的电位反应的实验:用“家乡水”灌注鱼类的鼻腔,灌注它的嗅觉,再用仪器来测量这个电的反应,发现“家乡水”灌它的嗅觉,反应很敏感,电流非常强大,说明鱼类是可以识别这个感觉的,用别的水没有反应。这个科学实验的初步结果就是鱼类是靠嗅觉定向洄游的。

      讲座最后,林浩然勉励同学们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各种各样海洋生物的持续发展;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