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
徐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实:“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博士种类也颇多,经学博士、卜博士、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等等。西汉贾谊,汉朝董仲舒因学识渊博都被举为博士。
硕士
硕士之称,也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代,凡是指那些品节尊贵,博学多识的人。
《五代史》曰:“前后摆布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闻名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
古代常用“硕老”、“硕儒”指那些博学之人,硕士和“硕老”、“硕儒”的含意相似。硕士在古代史籍上不多见,概略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的缘故。
学士
学士一词最早呈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书院念书的人,后来逐渐酿成文人学者。
《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礼仪·丧服》:“年夜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唐闻名学者孔颖达对此注:“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年夜学、小学之学士。”
魏晋往后,学士成了以文学身手供奉朝廷的仕宦。
那时学士无定员,无品序,无命名,有的深受皇帝宠信,有的则地位低下,甚至备受欺侮。
尽管他们的地位、职责不近相同,但有一点是不异的,即学士必需是博学多识或专精一门学问的人。
唐朝设置了学士院,奉旨起草诏命,学士地位有了很年夜提高,学士甚至可以介入朝政。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