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中秋? 传统“繁文缛节”vs现代“佛系”过节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见习记者?蔡敏霞2018-09-26
如何过中秋?
传统“繁文缛节”vs现代“佛系”过节


本报见习记者 蔡敏霞

新闻背景:

       中秋拜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即指中秋祭月,中秋祭月的风俗起初是在宫廷,后来贵族仿效,逐渐扩展到民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中秋民俗遭到淡化,在今天,中秋节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的内涵。古人祭月、拜月、赏月等古老而传统的习俗流传到今天,似乎只剩下了月饼,在今天,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经发展转变,中秋不再是团圆日,更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出游或者休息,对于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人重视了……

传统“中秋”习俗寓意多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现代“中秋味”越来越淡

      今天的“中秋”气氛越来越淡了。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分析说,现代生活已满是商业气息,商家们常常只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着眼点放在“吃”和“送”上,结果将中秋节简化成为送月饼、吃月饼,传统节日背后蕴涵的文化、亲情被渐渐淡忘。

      现在,月饼变成了“中秋节”的唯一主角,花样多价格高,现代生活物质丰富易得,反而削弱了中秋节的文化韵味。有学生说中秋假期比较短,只能在家写作业或者跟随父母在市区游玩一下,晚上吃月饼赏一下月,并不会特地用传统方式过中秋节。

      有专家称,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偏重推销节日的休闲效应、经济效应,却忽视了对几千年传统中秋文化的继承,从而造成了节日文化资源的浪费。最终变成了“有节日无文化”。

古今结合 传承“中秋”文化

      一位初中语文朱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她们学校对“中秋节“怎么过也有安排,节日前会推出一些相应的传统活动或者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多少能够在学校里感受传统“中秋”的氛围。

      我国将中秋节等七大传统节日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12年。面对中秋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现状,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指出,中秋节的文化底蕴需要富有创意的宣传和推广,突出节日自身所包含的“团圆、丰收”等含义,讲究节日习俗的融合与创新。比如江南有“走月亮”的习俗,即中秋佳节边赏月边游玩,寓意驱除疾病、追随吉祥,现在不妨加入游园灯会的元素,既浪漫又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