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续写生命 ——记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晓顺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本报综合报道2018-08-23
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续写生命
——记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晓顺
何晓顺及团队在手术中。
本报综合报道

      今年1月21日,在央视播出的2017年度科技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荣获“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多年来,何晓顺率领团队锐意创新,先后创建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器官移植成功转型,为传递“生命礼物”护航。2017年,他以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为器官捐献与移植“开源节流”,被誉为“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团队创造器官移植多项“第一”

      何晓顺1988年开始从事器官移植及肝胆外科工作,擅长肝移植治疗各种肝硬化,肝癌及重症肝炎;胰肾联合移植、小肠移植以及多器官移植。他带领的移植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移植新技术。2004年,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开展了国内首例门、腔静脉吻合的肝移植术,突破了门静脉系统广泛病变为肝移植禁忌症的禁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肝移植联合肿瘤根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肝转移;开展了国内首例肝脏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肝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实施了国内年龄最小患者(3个月)的肝移植手术。2005年,实施了国内首例自体肝移植术;国内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肝移植;突破年龄界限,成功实施了亚洲最高龄患者(76岁)的肝移植手术;实施了国内首例母亲为供体的亲属活体小肠移植。2006年,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扩大右半肝的成人活体肝移植;实施了国内首例活体单肝段移植。2007年,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劈离式肝移植。2009年,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双供肝亲属活体移植手术;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两成人受体劈离式肝移植手术。2010年,实施当时国内年龄最小(6岁)脑死亡供体成人器官移植;实施华南地区首例尸体供体小肠移植。2011年,在国际上首次开展 “两肝三受”肝脏移植手术,为解决供体短缺矛盾做出了积极的尝试。2012年,实施国内年龄最小(3岁)脑死亡供体成人器官移植。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领域最尖端的标志性技术。然而,该类手术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发症多,生存率低,亟待技术突破和体系创新。何晓顺创新多项核心技术,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评为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目前已实施“简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数全球最多,成功率100%。而在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这两项衡量器官移植手术质量的关键指标上,中山一院团队以94.7%、76.0%的表现,优于全球最早、疗效最佳的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80.4%、50.2%)。

      如今,何晓顺确立的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被《中国肝移植手册》列为技术规范,为众多罹患多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愈手段,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

全球首次实现“不中断血流”肝脏移植

      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部曲”——器官获取、保存和植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现代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这种方法一直被作为规范收录在医学教材中。以肝脏移植为例,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获取,须先用0-4℃的器官保存液进行灌注,快速降温,而获取后的器官也必须在器官保存液中保存。这种冷保存的肝脏中没有了血液,因此颜色是黄白的。直到肝脏与患者体内的血管重新吻合、恢复血流后,原本黄白、冰冷的肝脏才重新变得鲜红、温热,慢慢恢复工作,流出金黄色的胆汁,患者重获新生。

     “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的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何晓顺说,没有血流供应,器官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损伤,这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常规的手术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百分之99点几,但肝移植也就95左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尽管全世界科学家几十年来都在努力改良器官移植技术,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数年前开始,何晓顺就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以期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给离体器官提供血液循环,从而避免了器官的缺血损伤,提高了移植的疗效。据介绍,获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进出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接管肝脏的血液循环,从而实现移植器官的平稳过渡。在供肝植入受者体内前,先将供肝的血管接好,受者血液进入肝脏的同时将机器撤离。通过这种全新的器官移植技术,移植的肝脏始终有良好的血液循环。

     何晓顺团队2017年7月23日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手术,完成了世界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并于8月8日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8月11日的手术,完成第三例。新技术给患者带来的快速康复超出预期,术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以往的肝移植手术。何晓顺说,“这项新技术未来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技术细节不同。”

      中国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认为,这项技术是对现有器官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该理念完全有可能拓展至其他器官的移植,有望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何晓顺指出,采用这项移植新技术,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捐献者转赠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据介绍,这一创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在世界上尚属首例,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

      “很快,我想三年之内整个医疗界可能都会采用这种技术作为主流的手术方式,因为它好处太多了,有很多以前想不到的好处。”何晓顺说。他还搬出了器官移植学的经典教科书,美国 Wiley-Blackwell出版社的《器官移植》。这部上、下册共2000多页的教科书里,很多内容都将因“不中断血流”技术的出现而改写。

■人物

      何晓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东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专家。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中国OPO联盟副主席、华南区主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副组长,卫生部移植技术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0篇, SCI收录论文53篇。

链接

“我和女儿都填了捐献志愿书”

      何晓顺所带领的团队在2005年完成了中国首例公民器官捐献的肝移植手术,正是由于移植手术做得早、做得多,让他们对推动器官捐献的迫切性深有感触。在国家有大动作之前,他们在2008年就探索地开始行动了。何晓顺回忆说,那时医生都是利用手术之余的时间去基层医院做工作,告诉他们器官捐献的重大意义,教他们如何给脑死亡者的家属做思想工作……“中山一院在业界是很牛的大医院,平时都是基层医院‘求’我们去会诊、手术,现在换我们‘求’他们了。当时国家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出台,许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我们的工作,碰了不少钉子。”何晓顺教授先后跑过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医院,宣传普及自愿捐献器官,他对当年的艰辛还记忆犹新。

      作为移植科的首席专家,日常的工作让何晓顺对器官短缺有着切身感受,他看到太多患者因等不到器官而死去,看到太多因亲人离去而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的例子。于是,他在劝说别人时更愿意身体力行,早已和移植科的同仁们签下身后捐献器官的志愿书,他认为这也是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

      “当时我女儿正在读高中,我没有动员过她,她自己也填了捐献志愿书,她理解老爸在做的事!”说到这,何晓顺教授笑了,笑容中有温情,有骄傲。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