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时省力的智能调饮料机是大小餐饮公司的好帮手、TPU免缝新技术高效透明伞晴雨两用且高效防晒、远程控制快速降温器通过手机控制可让汽车提前降温……这些高大上的发明创造皆出自中小学生之手。6月10日,第十六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在广东科学中心圆满落下帷幕,选手们用奇思妙想征服了评委和观众。
大赛评出390个奖项
来自我省及港澳地区等21个地区的123所学校学生856项作品申报参评,向公众展示了我省广大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水平。最后共评出390个奖项,其中"远程网络监控的护理床"、“假肢机器手”、“新型节能环保碎纸塑形机”等22件作品荣获一等奖。
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有16个年头,是我省唯一以发明创造为主题的全省性少年儿童科技活动。据介绍,本届发明奖的主题为“创新引领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入围作品超过600项,是历届展品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的一届。
活动由广东发明协会、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广东教育学会、广东省少先队工作学会、广东省科技馆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评选活动突出科技发明创新,强调要提供发明作品实物或具有科技创新内容的创意作品进行集中展示,面向公众开放,让群众参观。评委会根据流程组织专家对参评发明作品和发明者进行评审和现场考核,最后评出多个奖项,充分体现鼓励发明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精神,包括以发明作品为对象的一、二、三等奖和少儿创新奖;以科技辅导老师为对象的园丁奖;以专利为对象的专利申请鼓励奖;以单位为对象的优秀组织奖。获奖的优秀发明作品将优先推荐参加“中国国际发明展”、“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以及世界“三大”发明展评选。
作品致力解决生活难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选手的作品大多来自于生活,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出谋划策。例如针对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就有学生发明了包括如何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城市交通进行监测,利用热能感应技术对公共汽车满载程度进行监测和提示,利用单片机技术设计涵洞积水安全报警系统等。还有的学生考虑到日常生活帮助父母减轻家务,设计了自动可控浇花器、新型家用洗碗机、下雨自动关闭的动力窗、管道清理机器人等。考虑弱势群体需求,设计了帮助盲人自动拐杖和帮助残障人士上下床的自动轮椅等。
盲人出行举步维艰,如何让盲人出行更便利,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的邵琪俊发明改造了一种智能拐杖,将很多原本用文字的资讯通过收音手杖传播给盲人,大大帮助他们生活。“只须装上漆皮线圈约25匝和连接耳机,当拐杖线圈感应到导盲砖线圈的磁场,就可清楚听到不同导盲砖的语音播放。盲人手杖不用电池、不用连上手机及GPS,价格也十分便宜,容易使用,可以全面普及。”利用这个智能拐杖,盲人实时得知自己所处的位置(街名/门/课室)、公共巴士到站号、男女洗手间、红绿灯、店铺资讯(餐牌及货品价格)等信息,让盲人是室外生活更加畅通。
“最初我们是用振动传声方法,在地砖装声音震动器,手杖接收器及放大器,测试时发现杂音太多,手杖也必须接触到地砖中心。后来用电磁感应传声方法,将声音源经LM386电路放大连接漆皮线圈(约50匝)发生磁场,在手杖装小线圈圈,当小线圈感应到磁场就可通过耳机清楚听到声音源。”邵琪俊很高兴自己的作品能够帮助到盲人。
此外,在现场,车辆拐弯内轮 差智能预警系统、暖心输液滴管、高楼玻璃幕清洁系统等作品也充分展示了选手们对生活热爱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
精彩点评
评委组专家陈雪梅表示,本届学生的作品类型相比往届更丰富,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许多作品都是基于孩子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问题、家庭问题的思考,利用科技的方法去改善和提升,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评委会副主任罗飞教授介绍,参加本届优秀作品展的600个项目发明人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参赛学生中最小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说明我省少年儿童科技创新深入人心,中小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敢于创新创造,对科学的求职热情高涨。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院士作为特邀专家,每年都非常关心发明奖评选活动的开展,他在展览现场认真参观每一个作品,仔细了解孩子们关于作品创作方面的问题。他指出,发明奖评选活动是我省少年儿童发明创造展示、交流最活跃的舞台,活动鼓励少年儿童发明创新,促进少年儿童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对倡导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推动少年儿童发明创新活动和发明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增强知识产权观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①开幕式现场。
②选手展示洗碗机项目。
③智能拐杖项目现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