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这个活动其实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嗑一粒瓜子的小活动,小活动相对于大活动更便于实施,小目标相对于大目标更容易实现。瓜子壳给人享用美味制造了一点小障碍,但克服起来又很简单,而且还很容易掌握技巧。在单独的、嗑一粒瓜子的小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嗑瓜子)和结果(吃到瓜子)之间的时间跨度短,也就是说努力得到的反馈及时,使得参与者更容易建立起行为—努力—反馈之间的因果联系,心理就很容易得到满足,激励着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中国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从历史渊源来看,西瓜子是真正意义的“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在明清两代,没有其他瓜子能撼动西瓜子的地位。而且嗑瓜子的习俗传入了宫廷,明代《酌中志》中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大概从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传入中国。南瓜子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也就是说,西瓜子单独支撑了长期以来民间嗑瓜子的习俗,即使在葵花子和南瓜子成为常用零食之后,地位依旧没有改变。
那么,全世界是不是只有中国人嗑瓜子呢?好像真的很少见到国外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有嗑瓜子的情节。外国人是不是不吃瓜子呢?美国人不喜欢吃瓜子等有硬壳的食物,这可能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在德国、法国人们认为瓜子是鸟类和仓鼠吃的,不是人的食物。但西班牙人和我们一样,对瓜子特别钟情。特别是现场看球的球迷们,瓜子就是他们看球的“最佳伴侣”。西班牙人嗑瓜子速度比中国人快。不过,西班牙瓜子基本上都是原味的,没有那么多香料,甚至连盐都少加。此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们也是吃瓜子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而像俄罗斯、土耳其等地跨亚欧的国家,人们也是比较喜欢吃瓜子的。但日本是个例外。在日本,几乎没有人吃瓜子。因为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他们认为,把食物放进嘴里再拿出来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科日)
配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