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江浙STEM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举办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麦博2018-01-08


      本报讯(记者  麦博  通讯员  雷晓晖  摄影报道)STEM教育是当前全球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前沿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底通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明确提出,“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鼓励学生尽早接触STEM领域”。近些年,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教育政策,以鼓励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探STEM教育。为顺应探索STEM教育的需要,2017年12月28日,由广东省光电技术协会和广州市小学科学雷晓晖名师工作室主办,天河区教育学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天河中学、正见教育科技协会和广州市青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穗江浙STEM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天河中学(珠江新城高中部校区)举办。

      活动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高级教师卢新祁,嘉兴市实验小学信息中心主任、高级教师吴建伟和美科科技创始人王镇山来作学术讲座。广州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天河区科学技术协会李春兰主席、天河区教育局汪明微科长和王春欢主任、广东省光电技术协会会长文尚胜、天河区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吴振声、广东省特级教师雷晓晖,连同400多名学校校长和老师参与了会议。

      广东光电技术协会会长文尚胜致辞中表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广东作为中国的科研教育及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需要我们一方面坚定“创新自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在从“跟踪并行”向“领跑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把握“战略机遇”。主动融入STEM课程教育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主力军的作用。举办此次会议,就是围绕STEM教育,通过专家演讲形式探讨学校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希望通过专家的引领和学校STEM教育经验的分享,帮助与会者更好地厘清基层学校如何建基于中国的国情、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STEM教育。

      吴建伟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从科学教育走向STEM教育——小学STEM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他先是介绍了什么是STEM教育,告诉大家STEM教育是“以设计和探索为手段,运用科学与数学的思想,通过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其宗旨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接着,他对比了中美STEM的异同:在美国是激发学生对数理化的兴趣,基于真实问题与情景,开展PBL学习,跨学科的综合,对应科学,严格按照科学论文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而在中国,虽重视理工科,但刷题、思维固化、创造力被束缚,主要是宣传式、卡通式、流程式,缺乏科学的严谨要求。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中国的STEM课缺少STEM精髓,中国教师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此外,他还讲解了STEM课程的六大特征——融合S、T、E、M四个要素;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实践;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参与整个STEM课程;结果开放,允许多个正确答案。最后,他还讲解了几个优秀案例,让与会嘉宾们了解到,一个好的STEM项目该有六大特征:开放式、在课堂中真正运用STEM项目、融入工程设计的环节(循环运用)、学生收集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展示方式多样化,以及STEM项目要关注理论和实践运用 。

      卢新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学科学课程融合STEM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讲座。他先从教育部2017年初的文件说起,表明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发展。接着他介绍了现在的STEM与当年的“做中学”的区别,指出STEM从现实看并非新东西。然后,他解释了NGSS K-12科学教育标准的3个维度,说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新思路,提出STEM科学教育是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和方向。此外,他还介绍了江苏省的学校是如何进行STEM教育的。他认为,小学实施STEM有五种模式:课程模式(编写专门的课程教材),融合模式(在现行的教材中加强和改进教学,现在和小学科学教材早已不是教知识的年代了,有很多STEM的元素融入),改造模式(传统的科技教育、科学活动的内容,比如3D打印、机器人),PBL模式(项目学习)和创新模式(时时STEM,处处STEM,STEM是一种理念);学校实践STEM有六种途径:有文化内涵的学校挖掘科学内涵,科技传统学校也可以发掘人文内涵,传统科技项目融入新科技、高科技元素,在传统内容中载入创新内容、实践元素,在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中找到理想的结合点、生长点,以及在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

      王镇山则和大家分享了《可控的不确定——青少年创客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他通过讲述全球创客运动的时代背景,介绍了创新教育的理念方法、美科创新教育体系和可控的不确定“方法论”。他表示,可控的不确定创新方法论教导学生通过通识性的实践方法将模块化的知识体系组合起来,从而在保证过程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创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