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 广东再添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张建列2017-12-04


    本报讯(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陈一  方玮)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经选举产生了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广东有3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学徐义刚、华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学刘耀光、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数学汤涛。

徐义刚:以火山为窗口,窥探地球奥秘

    徐义刚,岩石学家,1966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4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

    回顾院士之路,徐义刚谦虚地说是幸运。“我出生于常熟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本打算让我辍学,但我坚持继续念书。我高中就读江苏省常熟中学,大学考上了浙江大学地质专业。这两个学府都培养出很多院士。”徐义刚介绍,当时地质专业要外出探矿,工作条件差,是被瞧不起的。“1995年我回国工作,当时是我国基础研究最不景气的时候。”面对这些困难,徐义刚没有退缩和放弃。“我是一个单纯执着的人,没有三心两意,纯粹做科研,这种心态让我做出了一些成果。”

    徐义刚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我国的科研上天有探月计划,下海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而比较薄弱的是在‘下地’。”徐义刚介绍,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因为地球是固态的,非常难深入,科学家创造了科拉超深钻孔,达到了12.262公里,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点。”但地幔处于地球深处,如何研究地幔?徐义刚另辟蹊径,通过研究火山喷出来的岩石,来窥探地底下发生的事情。“火山岩石是从地球深处出来的,它是使者,给我带来地球深处的信息。”

    通过火山岩石这个“使者”的研究,徐义刚奠定了我国在地球深部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他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快速地壳穹状隆起,揭示峨眉山LIP的深部结构、地壳穹窿以及火山岩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变化规律,确证其与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厘定幔源岩浆从同位素富集型向亏损型转变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提出岩石圈减薄的热-化学侵蚀机制。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他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刘耀光: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

    刘耀光,植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1954年3月生于广东省韶关市。198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原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刘耀光1984年至1996年赴日本香川大学、京都大学攻读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日本三井生物技术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身在异乡,虽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刘耀光却多次提出要回国“做自己国家的事业”。1996年6月,刚回国的刘耀光还没顾得上安顿好家人,就来到华南农业大学报到,甚至用多年节省下来的钱,从日本买回当时国内缺乏的实验必备小型设备。

    刘耀光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这些成果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涛:深圳本土培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涛,计算数学家。1963年5月生于安徽省舒城县,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9年于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数学系讲座教授。

    2015年5月,汤涛教授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数学系讲座教授。甫一上任的他就为南科大大一学子们讲授高等数学课,他说:“这是我工作25年来第一次正式在内地高校的讲台上给大学生上基础课,很期待。”两年来,汤涛教授在担任副校长的同时,还一直在书院担任导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开设本科生基础课程并亲自授课。

    在南科大初创时期,汤涛教授就投身于南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中,并在推动南科大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生培养教育跨越式发展、数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汤涛教授主持的项目“自适应与高精度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分析”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首位以南方科技大学为工作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

    “当选院士是对我个人学术生涯的一个肯定。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觉得内心还是比较平静的。作为学者,对这些荣誉应该看得淡一些。”汤涛教授说,“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我是非常激动和开心的。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学校,南科大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引进人才,而学校本身能产生院士,这已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汤涛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南科大在校院士人数已经达到20人,其中全职院士9人。

广东再增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讯(记者  张建列)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选举产生67位新当选院士,其中,广东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湘生入选。    

      陈湘生,研究员,博士;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77年,陈湘生考入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后,陈湘生就职于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先后在德国鲁尔大学和剑桥大学从事地层冻结技术研究,在柏林工业大学从事隧道工程技术研究工作。在职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1年2月,时值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陈湘生加盟深圳地铁,为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从1982年开始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完成工程项目37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复杂条件下盾构下穿既有地铁运营隧道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 。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次。1997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所管理的一期工程“深圳地铁罗湖枢纽工程”(建筑工程类)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所管理的一期工程“深圳地铁一期国贸至老街区间隧道及桩基托换工程”(隧道工程类)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