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出无限可能!第十七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暨第十八届大赛启动仪式举办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4-09-06

9月5日,第十七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暨第十八届大赛启动仪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谢先德,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林晓湧,省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舟宇,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陈尖出席活动。林晓湧代表大赛主办单位致辞,大赛顾问谢先德院士致辞。大赛主承办及协办单位领导嘉宾、评委专家、获奖代表等参加活动。


DSC_4010副本.jpg


大赛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省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共同主办,广东科技报社等单位承办,邀请多位院士担任大赛顾问,旨在推动创作更多原创科普精品,进一步繁荣我省科普创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以赛激励科普作品共创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全社会的科普责任。”多年担任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顾问的谢先德院士在致辞时表示,每届大赛主办单位围绕不同主题征集原创优秀科普作品,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我省科普资源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


DSC_3631副本_副本.jpg


活动中,领导嘉宾分别为第十七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优秀组织奖及优秀组织工作者奖的获奖者代表颁奖。大赛获奖代表、南方医科大学学生黄妍发言时分享道:“在创作过程中,深刻体会‘科普’背后所承载的意义,这不是平淡无奇地灌输知识,而是把科学知识转换成有趣的表达或演绎,让公众更容易接收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第十七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以“科学精神筑牢强国之梦,科技创新智造绿美未来”为主题,通过广东科技报社·“满天星科学素养融媒体服务平台”,征集到来自全国各省市、省内各地市科普作品超13000份。活动方运用该平台展示了大赛最新资讯、科普导师风采、往届优秀科普作品,赛前以线上培训、创作攻略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更多创作灵感与技巧,助力提升参赛作品质量。


同时大赛将征集到的作品择优以展览、互动的方式传播,延展作品“生命线”,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第十七届大赛的优秀作品也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D区一楼东大堂科普主题馆展出,为公众打造集观展、学习、体验、感悟于一体的科普大平台。

 

新一届大赛等你来“创”


随之,吴硕贤院士、谢先德院士及主办单位代表共同启动第十八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并为大赛科普导师、科学传播专家颁发聘书。




现场还发起共建“科学传播融媒工作站”,这是集科普创作、交流、合作于一体的全新平台,将创新科普形式、传播科学思想,充分展现科普+的无限可能。


新一届大赛的主题为“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分设“科创”“科幻”两个作品类别,将面向社会征集短视频类、平面艺术类、文学类作品。


其中,“科创”作品具体创作选题包括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参赛者可围绕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科技成就为题材创作科普作品,也可根据科技产业、南粤特色进行文创产品、标识符号设计;“科幻”作品结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创想未来,参赛者以平面艺术进行科幻创作。


参赛者即日起可在“满天星科学素养融媒体服务平台”(http://kejiaofun.com/)上传报名表与作品即可参赛,也可通过广东科技报社等官方渠道查看相关攻略指引,持续学习科普创作技巧。


DSC_3468副本.jpg

 

让“科普之翼”更有力


颁奖及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聚科普星力量,创科技新未来”论坛,由广东科技报社社长张炜哲主持。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丰在作《双减政策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主旨报告时提出,可通过拓展好奇之心、启蒙批判思维、激发探究兴趣等手段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


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普旅游部副部长谭如冰在作《科普基地在科学普及中的担当作为》主旨报告时介绍,华南植物园通过把科研资源科普化、自然教育多元化、研学活动品牌化等渠道,创新科普模式,赋能融合发展。


DSC_4164副本.jpg


现场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车文荃、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娟、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林穗、南方医院放疗科医生赖沛宝围绕数字科普的创作与传播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车文荃教授表示,科普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一个末端,也应是前端,以此形成全链条发展。此外,科技成果除了让专业人士有所了解,公众也应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利好,要把科技成果通过科普的方式向全社会推广普及,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普的良好氛围。


在科普创作中,青少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普作品应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兴趣。如何有趣且清楚地讲好科学原理?林穗教授表示,科普实践中应先理解复杂化的问题,再结合生活中的故事、赋予视觉上的辅助等方法进行简单化、有效的科学普及。


DSC_3540副本.jpg


活动当日还举行了“健康科普创作与传播”主题沙龙,广东省科学传播达人周颖怡围绕新媒体环境下健康科普创作与传播策略的内容作分享,并开展相关健康科普活动介绍和答疑。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李婉欣、陀  艳

图片:李婉欣

编辑:李婉欣

审阅:莫文艺、冯海波、刘肖勇、卢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