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共有274支队伍参赛,其中,中学(含初中、高中与职中)参赛队伍195支,小学参赛队伍79支,来自广州市所有区属、市属等70余所学校(含少年宫及特殊儿童学校),是目前广州市最大规模的实体机器人比赛。
竞赛包含常规赛和创意赛。常规赛中,参赛队伍不允许对智能垃圾分类收集机器人进行任何改造,只需要编制相应程序使机器人完成比赛任务即可,在最短时间内收集分类的垃圾块越多则比赛得分越高。而在创意赛中,参赛队伍需要在标准车模基础上,自行开发设计机器人垃圾桶。参赛选手可以采用3D打印机、或有机玻璃板、亚克力板或轻质木板等手段设计创意赛机器人垃圾桶,以提高机器人的垃圾收集与分类效率。
记者现场看到,本次竞赛分为小学常规赛、小学创意赛、初中常规赛、初中创意赛、高中常规赛、高中创意赛共6个小组,6个组别的参赛选手同时在不同场地进行比赛,每支参赛队伍均有 2 次比赛机会,上、下午各一次。取参赛队伍两次比赛中获得的最高分作为其最终比赛成绩。
最后,按项目和组别以比赛成绩10%、20%、30%的比例分别设一、二、三等奖。为增加比赛获奖的含金量,每个项目和组别,比赛成绩排名靠前的10%比例的参赛者(即一等奖候选者),在所有比赛结束后,需要接受竞赛专家组问询,问询通过的参赛者将获得一等奖,不参加或没有通过专家组问询的,按违反比赛规则处理,将取消获奖资格,同时,空缺的一等奖奖项将不再增补。
来自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象达小学的郑耀龙,在六年级的时候通过比赛的方式开始接触机器人,他认为比赛的难点在于调参数,在他看来老师给他的最大帮助在于教会了他如何调参数,他对他这次的表现感到比较满意,他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反复练习,同时通过参考别人制作的机器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王灏昕同学来自广州市南沙区黄阁中学。他很早便开始接触机器人,大概在一年级的时候。爸爸是一名老师,经常会带领同学们参加比赛,所以,机器人也走进他的生活。王灏昕对机器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看来,机器人以后一定会更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他表示,老师教会他如何调适机器人,以及告诉他每个机器人的功能。他对自己的表现不是特别满意,“如果轮胎可以一个调快,一个调慢,我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智乐社派出了4支队伍参加常规赛。4名队员在学校伍启欣老师和罗志荣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精心安装和调试,终于成功使机器人组装和编程达到比赛的要求。六年(3)班的张乐蓓同学获得小学组常规赛一等奖,其他三名队员孟菲、祁逸楠、黄嘉敏都获得了三等奖的佳绩。
为兼顾教育公平,保证比赛公平,竞赛还邀请了广州市特殊学校的学生参加,其中广州市启聪学校从2014年举办的第一届比赛就开始参加,到今年为止,已经是第四年参赛,每年都派八支队伍参赛(限报八支队伍),参赛积极性非常强,并且该校在往届比赛中均获得较好成绩。
此外,本次竞赛还将青少年机器人科技竞赛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相结合,将青少年垃圾分类海报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在现场展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展,以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以促进广州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宣传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