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探讨“智能化与跨学科融合创新” 共促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7-10-23
青年学者探讨“智能化与跨学科融合创新”
共促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
      本报讯(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华轩)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第三届青年学术沙龙在该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闫军威教授介绍了在智能化时代下,组成智能建筑的能源监管平台、暖通空调集成优化管理控制系统、照明集中监管系统等各部分的建设情况。他表示,中国有500亿平方米的建筑节能市场,智能化发展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跨学科融合。

      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宇丹副教授以“智能的历史与人类的回应”为题,从历史事件出发,以批判性角度提出了智能与智识者的道德困境。她认为,“如果掌控智能的人道德缺失,智能本身是无道德的,而往往这种局面不受控制,因为智能是与政治及其资本相结合的,这种结合的本质造成一种掠夺性的经济模式。”

     经济与贸易学院邓可斌教授从研究难点、发展路径和学科间的合作三个方面,就“智能金融的研究前景”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认为,当下的智能金融还存在着文本挖掘、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要推进智能金融的可能研究路径应为“金融支付与结算—智能公司会计结算—智能风险管理—智能投资—智能公司财务管理”。根据金融信息处理的技术要求,在将来还要不断加深金融学、计算机及其应用、媒体治理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新闻与传播学院罗韵娟教授则通过剖析“事实核查网站FactCheck.org”、“腾讯较真”等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事实核查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她认为“事实核查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或将帮助有效解决虚假新闻的问题;而未来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方面更加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渗透不断加大或将催生新的产品形态。”

      华工法学院杨源哲博士围绕着人工智能对版权规则提出的挑战、生成内容的法律定性、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认定”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方面,必须建立在已有的民法或私法主体制度之上;在人工智能与法人作品制度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可借鉴版权法中的法人作品制度,将人工智能的设计人或所有者视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作者或版权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佘世红副教授以“计算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为题,重点讲解了计算广告学的概念及其产生动因、西方计算广告学的研究发展现状和我国计算广告学的研究发展历程。她认为计算广告学在未来将进一步实现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在广告应用层面上的深度融合。

     软件学院吴庆耀副教授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知识迁移”主题演讲中,生动讲解了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中的发展历程——GAN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模仿,生成与真实图片相似度极高的图片,并基于真实图片进行衍生化的更改。他认为,GAN技术并不完美,今后还要通过商业的设计和包装进行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