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教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 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发展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李锦丹2017-10-23
孙华教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
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发展
      本报讯(记者 李锦丹 通讯员 乔娇)近日,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举办“华音宫讲坛”系列讲座第一期,邀请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教授对丝绸之路若干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广州海上交通史迹为中心,对丝绸之路的海上、陆地文化线路和历史文物古迹的道路发掘、采集、定位、再分析,为未来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作出更深远的研究。

不是所有文化遗迹都可成为文化线路

      “线状遗产”,孙华教授指出,它是指文物本身呈现连续的线条形态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沟通类,如古代道路、近代公路、人工运河。第二类是分隔类,如古代长城、长墙或长堤。但是线状遗产创造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孙华教授介绍,它的线性特征通常体现为在沿线有一系列相关的点状建筑物和建筑群,它有两种原生状态:一是被创造形成之初就存在一条“线”状的人工建筑物作为主干,如道路、运河等。二是形式之初只是依托一条自然的线状地理单元,如河流、故地或习惯性交通线路。

      但是,在线性遗产中最为特殊的类型是文化线路,孙华教授提到,它的主干可以是有形的道路河流,也可以是无形的海洋航线和沙漠中习惯的线路,并且在历史上形成较长时间,具有跨文化的空间。文化线路具有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互动功能,商旅的目标也相对专一,影响持久深远。孙华教授认为,线状遗产是构成线性遗产的基础,而线性遗产满足一定条件可以成为文化线路。

城市联展不必过度强调“首发”地位

      孙华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多城市联展,在展示和诠释方面也存在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各个申遗城市主要从自己城市的角度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本市史迹,从宏观上向公众全面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展览做得不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的联合巡展,缺乏整体设计,各个城市各说各的,整个展览给人以八个城市自我介绍自己历史和辉煌的感觉,不能全面得到“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部分的整体印象。二是有的申遗城市过分强调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首发”地位,有的说法与事实存在出入。本来中国沿海根据政治地理区位、海湾停泊条件、海上洋流方向等,出发前往不同的目的地有不同的海港城市,海港城市的重要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地位和作用,无所谓“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也没有始终不变的中国“三大港口”或“四大港口”,过分强调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反而容易自相矛盾,误导观众。

      最后,孙华教授建议,在海上丝绸之路被列入201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各相关城市要加强对相关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为今后的申遗奠定基础。因为包括海路在内的“丝绸之路”遗产构成异常丰富和复杂,涉及到了多国、多地的共同行动,申遗也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