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广东六位青少年创新精英获此殊荣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路平2016-09-18

 本报讯(记者  路平)近日,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在这项主要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在校大中小学生的奖项中,我省有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2级博士生刘佰全等6位青少年创新精英获此殊荣。

 致力创新被Nature Photonics收录为研究亮点

 据了解,我省此次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分别有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博士生刘佰全、深圳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2012级本科生林建立、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曾俊、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李晨天、广东实验中学李卓瑞及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的钟浩凯。

 刘佰全于2011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2012年转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4篇SCI论文和2篇EI论文,其中SCI论文影响因子大于9.0的4篇,大于3.0的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和大于100;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先后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全国仅十人)、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等众多荣誉与奖项。

 他首次采用低于1纳米的发光层实现了杂化白光OLED,被Nature Photonics收录为研究亮点;研发出首个长寿命杂化白光OLED,在Nature 出版集团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通过探索主客体掺杂体系中客体对光色稳定性等物理机制问题,研发出首个色坐标极度稳定的单发光层磷光白光OLED,发表在Materials Horizons上(期刊影响因子9.095);通过调控OLED中电荷和激子的分布,实现了性能最好的深蓝色聚集诱导发光OLED,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研发出含蓝色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高性能杂化白光OLED,且研发出首个具有太阳光特性的杂化白光OLED,以长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期刊影响因子为11.382);通过探索超薄发光层在非掺杂白光OLED中的应用,研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白光OLED,发表在Nano Energy上 (期刊影响因子为11.553);通过对电荷传输、电荷陷阱、激子扩散、激子俘获等发光物理问题的探索,研发出极高效率且极简结构的白光OLED,发表在光学顶尖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期刊影响因子为13.6)。

 “科技达人”硕果累累

 除了刘佰全外,其他几位获奖的“科技达人”也均在自己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广东工业大学的曾俊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参与科研活动,大二开始担任微纳实验室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负责人。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7项;参与发表EI论文2篇(第一作者1篇,已收录),SCI论文1篇(第三作者),获软件著作权2项(均为第一作者)。由他负责的团队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同时,他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联合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而林建立同学2010 年考进深圳大学管理学院;2012 年经选拔进入该校医学院开始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2016年获得保研资格。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竞赛,曾获2015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与了过敏性疾病尘螨过敏原的分子机制基础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7个粉尘螨新过敏原;首次发现的过敏原已获 WAO 下属过敏原命名委员会命名,将其提供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用以研制诊断试剂盒,仅 2013-2014 产生经济效益达 2630 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收录5篇,2 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另以第二作者核心期刊2篇,以参与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为第一申请人;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广东省攀登计划重点计划一项。通过学科交叉,与信息工程学院张小虎等同学合作研制液相色谱仪,现已经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珠海一中的李晨天同学,也多次在全国、省、市的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5年8月,他凭节《普适智能平台—ONRUN平台》项目摘得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今年1月,他参加了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16年ISEF中国冬令营活动。经过模拟答辩与现场提问,他取得了参加第67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资格。目前,他正在申请和已经获得的发明专利有近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