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黄巧好
《芈月传》正在热播,但您对芈月时代的文化习俗了解多少呢?现在,芈月“粉丝”可以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一探前楚文化了。2015年12月29日,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吉金华彩———湖北九连墩青铜器漆器展》在广州开幕。本次展览分为列鼎而食、楚风漆韵和金戈铁马三部分,精选了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中出土的93件套文物,以青铜器和漆器为主,涵盖了祭祀、生活、宴乐、军事等方面,集中反映了2000多年前楚文化的独特魅力。据悉,该展将持续至2016年3月29日。
被誉为“楚国贵族的地下宫殿”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礼乐制度,用来维系社会的等级;“戎”是军事征伐,即以暴力手段镇压邦国内外的动乱和反叛。礼乐和征伐互为补充,形成天下认同的“王道”。无礼乐,征伐师出无名;无征伐,则礼坏乐崩。随着社会的进步,以维护礼乐制度的王道战争逐渐被诸侯兼并的争霸战争取代。楚人早先筚路蓝缕,土地不过百里左右,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了“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万乘,骑万匹,粟支十年,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战国七雄之一,其兴盛的原因在于楚人既尊周礼,也保留蛮夷作风。在礼制的规范和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楚国的贵族墓葬体现出了“祀与戎”的特点,湖北枣阳九连墩1、2号楚墓就是典型的代表。
九连墩1、2号墓于2002年9月开始发掘,其中1号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套),2号墓出土随葬文物1000余件(套),属于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是目前已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葬,被誉为“楚国贵族的地下宫殿”,楚文化之瑰丽,尽现于此。九连墩1、2号墓属于夫妻异穴合葬墓,其中1号墓墓主为夫,其身份等级应为楚国的“大夫”,2号墓墓主为妻。
华丽的青铜礼乐器组合
礼乐制度是周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楚人尊周礼,在礼器组合和功能上,楚人与周人大体相同,在器物造型上,楚式青铜器更活泼,其优美柔和与方硬有力线条交相辉映,富于节奏和韵律,有别于中原青铜器的凝重与威严。九连墩1、2号墓出土的礼器组合齐全、保存完整,既有传统的鼎簋组合,也有敦、壶、缶、盒等器。两墓共出土钟、磬、鼓、瑟、笙、竽、篪、柷等乐器90余件套,是历年楚墓出土乐器最多的一次。
在本次展览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编钟,其包括了12件甬钟和22件钮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第三大编钟。展览负责人介绍,该编钟共分三套,经过测试,只有一套编钟的音准已调试完毕,而其余两套的音准尚未完成调试,估计与当时匆忙下葬有关。
楚国漆器的巅峰之作
九连墩1、2号墓所出漆器,无论是工艺上还是艺术上,都代表了目前所见楚国制漆业的最高水平。
漆器因具有耐酸碱、耐高温、防潮、防腐等多种功能,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社会生活的风尚,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取代了不少青铜器的功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制漆业远远领先其他国家,楚人因型择材,率性施彩,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楚人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其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成为楚漆器最突出的特征,彰显楚文化独有的气质。
作为楚国的近邻岭南,长期以来深受楚文化的熏陶,及至南越国的建立,均能看到楚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如六山纹铜镜、楚式鼎等等,都有楚文化的烙印。
最庞大的楚国车马坑
楚国一向重视军事,立国以来,先后灭62国,大致统一南方。楚国有庞大的车兵部队,车兵多由贵族子弟担当,是春秋时期的主力作战部队。九连墩1、2号墓均各有一个车马坑,其中1号车马坑出土随葬车辆33乘,马72匹,数量之庞大在目前发现的楚墓中首屈一指,为研究楚国高级贵族的用车制度及车、马器具的配置状况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数据。此外,1号墓随葬有戈、矛、铩、戟、剑、盾、甲、胄等大量兵器,仅青铜剑就随葬28把,是楚墓出土青铜剑最多的一次。楚国为问鼎中原,先后参与宋楚泓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4次重大战争,奠定了强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据悉,本次展览中所展示的文物包括有青铜、漆木玉器、竹简,既有礼乐制度规范的祭器、明器,也有仪仗兵器、车马器;既有反映日常生活的用器,也有隐含楚人精神风貌的艺术品,系统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特色,有许多文物是首次发现,这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