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与禚振西教授鉴定耀州窑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李锦丹2017-10-09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与禚振西教授鉴定耀州窑

    本报讯(记者 李锦丹 通讯员 乔娇)近日,南越王宫博物馆举行耀州窑精品展,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代表,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地窑场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因宋代属耀州辖,故称耀州窑。该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代续烧,元代以后烧瓷中心由黄堡镇转移到陈炉镇一带。黄堡窑停烧于明代中叶,陈炉窑经明、清,延续烧造至今,烧瓷历史达1400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耀州窑烧造的陶瓷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其遗址的发现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宋耀州窑烧造的青瓷是继唐代越窑青瓷之后,又一青瓷烧造的高峰,对邻近的河南临汝窑、宜阳窑以及陕西旬邑窑、广州西村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造船技术日趋成熟,海上贸易日渐繁荣,市舶司制度逐步健全,广州是宋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城市,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宋朝外销瓷器的重要贸易港口。

  陕西考古研究院、耀州窑博物馆荣誉馆长禚振西教授对耀州窑陶瓷鉴定与鉴赏进行分析讨论,引用宋人陶榖的笔记《清异录》中的记载:“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碗,状简古,号曰小海鸥。”而耀州窑“防汝不似汝”的典故,禚教授也有提到,历史上最早仿烧汝瓷是在明代,但是数量既少,且釉色发灰,釉质玻璃质感强。此后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奉旨按宫中送来的汝窑器仿烧,但反复试烧也只烧出了淡淡的天青釉色,其釉面所开细碎的片纹,与汝瓷釉面也只略为相似,而与真正的汝瓷相比差之甚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在一件汝窑圆洗上,曾亲笔题写了这样一首御制诗:“赵宋青窑见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表达了对“仿汝不似汝”的喟叹。

  耀州窑的发展当年主要收益于长安经济,运输贸易是在往后朝代不断改进,禚教授指出五代十国时期是耀州窑发展迅速时期,在五十年间有四次工艺改进,如“三小堆托珠”、“沙堆”、“擦釉、刮釉”等工艺就是在那个时期出现,这一时期更是烧造出了堪称五代青瓷翘楚的“天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