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我”原来不是我,“卑鄙”原来不是骂人
来源:广东科技报2017-09-14
涨知识!“我”原来不是我,“卑鄙”原来不是骂人
“孺子牛”原意指父母的“溺爱”

      “孺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茶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二百五”原来和苏秦有关

      据传,苏秦一直努力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史称“六国封相”。但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不治身亡。齐王为了抓住刺客,特贴出告示,声称苏秦为大内奸,刺杀苏秦者赏金千两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正恨这刺客牙痒,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这四人不知中计,立即回答:“这好办,每人二百五。”齐王怒:千两黄金,每人二百五,顺便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杀了。

“我”原来是一种兵器

      “我”的甲骨文像戈,是一种类似三戈戟的兵器。

     “我”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秦代以后逐渐消失。当时部族与部族之间经常会爆发争斗,“我”由于杀伤力很强,受人青睐,拥有了“我”就等于有了绝对实力,可谓“我”在人在,因此,“我”便慢慢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那时不是指“自己”,而是指“我们”。

“卑鄙”原本是谦称

      “卑”的本义是伺候主人的奴仆,后来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尊”。

     “鄙”本指远离都市的边远地区,和“都”(都市)相对,因为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所以“鄙”引申为“庸俗、浅陋”。后来,“卑鄙”联合在一起组成词组,逐渐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意思是“卑微鄙陋”。

       在古代,“卑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它常用来表示自谦。

“一寸光阴”怎么衡量

      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一一日晷。据记载,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

“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借指小段的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指桑骂槐与桑树槐树无关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

(董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