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此外,在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家长应配合推进课改实施
科学课的前身叫自然课,之前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均有开设。2001年教改后,自然课改名为科学课,开课的起始年级改为三年级。时隔16年,新修订的课标规定,科学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这标志着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更加重视。
也许你会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则8、9岁,小则6、7岁,对这么小的学生讲科学岂不是对牛弹琴?有何作用?他们能理解那么深奥的东西吗?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一种修养。”他表示,科学不仅仅是指我们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也不仅仅是那些实验技能,还有科学思维方式、批判精神、方法论,等等。
所以,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科学课是好事,它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开发智力、增加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修养、增强动手能力。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配合这一课改的实施呢?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说道,作为一个科学家,自己的小孩之所以能够走上喜欢科学的路,从家长的角度,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会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帮助他们发现兴趣所在。随后,鼓励他们去发展这方面的兴趣,进而使他们意识到‘我的兴趣确实在转化成追求’。第二件事,我经常跟孩子们说,你必须要做一个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孩子,你必须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事情。”小孩的追求也可能转化成一种事业,家长应努力开发孩子们的兴趣,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就业或者赚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推广编程教育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
其实,学习人工智能编程的中小学生并不鲜见。现在广州的很多中小学生科技竞赛中,记者发现有不少比赛都涉及了机器人编程,实质就是人工智能编程的一种。也就是说,有部分的中小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兴趣班、机器人培训班、或家庭教育、或自己看书学习了很多人工智能编程的知识,但这部分毕竟是极少数的。所以说,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推广编程教育非常有意义,它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接触和懂得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