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古水道:融合古汉越文化的重要通道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7-08-21
南江古水道:融合古汉越文化的重要通道
光二大屋。
大湾古建筑群。
文/本报记者  冯海波  图/资料图片

       作为2017年广东重点打造的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地区之一,郁南南江古水道(兰寨—大湾古码头段)全长28.5公里,途径如今郁南县连滩、东坝、宋桂、河口、大湾等五个镇,沿线有古码头、古建筑群、古人类活动遗址、“清朝古堡”光二大屋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领略古百越文化的首选之地。

古码头:见证昔日南江水道辉煌

      郁南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县内雨量丰富,河流众多。西江一级支流——南江下游河段穿过该县南部,历史上当地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发达,而陆路交通则相对滞后。由于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造就了郁南南江一带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出行模式,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链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由于地势平缓、河道宽阔、水流适中,南江流域兰寨——大湾段,是古时南江古水道上最为繁华的一段。全长28.5公里的这一古水道,联系着郁南与广州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融合汉越文化之地。 

      南江古水道沿线有不少古码头。其中,郁南河口佛子坝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南江古韵新村”之称,有建于280多年前的桂生大屋和南江古码头。其时,佛子坝村村民建设起码头和驿站,为往来贸易的商人提供休憩的场所,自此码头就成为整个河口镇的商贸、文化及交通的出入口。如今,以佛子坝村为中心,已建设新游船码头,务求重现当年古水道的繁华盛景。只见河流环绕村落流淌,河道两岸水木清华、青山环绕,河上轻舟逍遥,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位于郁南南江口镇的南江第一湾也是独具特色。南江河流经河塱沙滩河段,呈现一个“U”型的湾,湾长2.5公里,奇峰秀水,景色优美,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曾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当年乘船游南江经过的地方。他朔西江、南江而上,途经南江第一湾,被这里的旖旎风光吸引,流连吟咏,留下了千古佳律《过蛮洞》:“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林荫交枫叶,门香覆橘花。谁怜荒野外,孤赏足云霞。”

古建筑:独具南江文化特色

      “墟市商埠满烟花,鳞次栉比百万家。”正是南江古水道的便利交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涌现了一批极具南江文化特色的的历史人文景观,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南江文化带。如今,南江沿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湾古建筑群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寨村古建筑群,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的张公庙等一批历史人文景观。

      郁南县大湾镇古建筑群位于该镇五星村大湾寨,始建于明、清时期。古建筑规模较大,布局较集中,面积2平方公里;保存完好的古宅有46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于2002年7月17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大屋、祠堂、庙宇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气势辉煌壮丽,独具岭南特色。各座建筑巧饰石雕、楹联、匾额、镬耳等,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绘画、雕塑、建筑三种艺术因子共冶一炉,交相辉映,为研究粤西地区的建筑史和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材料。

     这些古民居有当时大湾富商李其敏于1920年建造的一院三进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砖瓦木结构“臣昌栈大屋”,有大湾富商李景献第二儿子李祺波创建1885年的“祺波大屋”。宗祠则有清咸平元年至宣统年间兴建李氏大宗祠、象翁李公祠、诚翁李公祠、峻峰李公祠、禄村李公祠、芳裕家塾、洁翁李公祠、锦村李公祠、拨亭李公祠、介村李公祠、学充李公祠。其中的祺波大屋、峻峰李公祠、其昌大屋、李氏大宗祠、芳裕家塾、狮子名山(关帝庙)等数十座古建筑皆结构独特,主体建筑的梁、柱、斗拱、檐板、屏风用材考究,堪称是岭南文化和艺术的精品。这些古建筑都十分重视雕刻艺术,砖雕、石雕、木雕等精品数不胜数,所有雕刻的图案工艺精细,景物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粤西地方艺术特色和民俗风格。

兰寨村:崇文尚学蔚然成风

      除了大湾镇古建筑群,郁南连滩的兰寨也是远近闻名。据史料记载,兰寨村历史悠久,早在2300多年以前,这片由南江河贯穿冲积而成的连片小平原已有人定居。村中四周古建筑布局,大致呈四方形格局,小村与小村、户与户之间通过村主道和纵横交错的村巷相连。兰寨村是因种植兰花而得名,也是因兰的精神品格而得名。相传明朝时,该村林姓祖先林正己在屋前屋后、山边田野都种植了兰花,更因兰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是高洁美好的象征,于是把村子取名为“兰寨”,一直沿用至今,寓意深远。目前,该村已建成颇具规模的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

       “光借清风明借月,东观流水静观山”——兰寨村中长兴当铺旧址门前的一副古对联,见证了兰寨从兴旺到衰落又再崛起的过程。兰寨村中现保存的长兴当铺旧址为清代末期所建,当铺主人为村中乡坤、林氏族长林葆初。据悉,当时当铺前面有水运客货码头,过路人客众多,当铺以押、当农耕物品和生活用品为主,金银珠宝为辅,帮人们缓解资金短缺之急。

      兰寨村目前有元朝末期留下的古城墙和清末古建筑30座,其古建筑群也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寨人十分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倡导“十德”(仁慈、义气、礼貌、睿智、信誉、忠诚、孝顺、节制、勇敢、和谐)教育,保留有包括状元树、状元进士馆、十德文化馆、农耕典当馆、林氏宗祠、状元亭、林召棠状元碑(清道光年间状元)、双桂堂古屋、安宁庙、瑞昌大屋、正己学校、兰花苗圃培育基地(兰花观赏园)、状元及第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士碑、状元及第牌匾、状元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等众多文物古迹,还有元朝末期先人留下的长约25米、高3.5米古城墙,古街巷大小4条,古井一口。

      据介绍,兰寨是一个文化之村,崇文尚学蔚然成风。科举文化、状元进士文化在该村得到了集中体现,兰寨培养出了状元林召棠,进士林劭南、林焕羲、林劭熙,翰林林淳耀,以及众多的举人秀才。到了清末民初,西式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重视的兰寨村多方筹资,建成了连滩第二间新式学校——正己学校。“正人先正己”是这座学校的校训之一,至今一直在办学,兰寨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在此学习。

      连滩西坝还有被称为乱世中“诺亚方舟”的“清朝古堡”光二大屋。其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18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十亩,共有房屋136间。整座围屋呈四方形,外围建有高且厚的砖墙护院,前部的围墙除大闸外,还建有瞭望台。屋顶有凤尾,照壁墙有镬耳,瓦脊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图案,檐下饰以草虫鱼等物,富有岭南传统风格。

古遗址:填补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空白

      在南江沿线的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有一座磨刀山遗址。考古专家根据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以及出土石器品文化特征等,初步确定磨刀山遗址的时代可至中更新世,距今约数十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它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广东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华南史前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也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磨刀山地处南江盆地东北缘,距现代河床约500米。在几千平方米的磨刀山遗址现场可清晰看到,一片红土地上立着一堆堆土墩,挖出石器的痕迹清晰可见。考古专家采集到近300件人类石制品,包括石镐、石斧等工具,据介绍,初步估计该遗址年代至少在50万年前,比马坝猿人提前了数十万年,和北京山顶洞人属同一时期。

相关链接

南江文化“活化石”禾楼舞

      除了古建筑、古遗址,南江流域地区还有南江文化“活化石”禾楼舞、连滩山歌、张公庙会,以及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的横经席编织、做醮、烧炮等历史文化。

      其中,禾楼舞是广东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是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楼舞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连滩一带。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