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造化胜天然 陶艺之美看石湾 佛山石湾陶艺历史与陶塑技法传承展在省图展出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张建列2017-08-07
巧夺造化胜天然
陶艺之美看石湾
佛山石湾陶艺历史与陶塑技法传承展在省图展出
丰收在望
田园飘香
龙腾四海
代代荣华
丰硕成果
生机勃勃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李雅玲

      石湾公仔是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出产的陶瓷工艺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誉海外,蜚声国际,而“石湾公仔” 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石湾陶艺品却是传统民间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近日,巧夺天工——佛山石湾陶艺历史与陶塑技法传承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展出的一百多套作品,涵盖家居、人物、动物、器皿等题材陶塑,再配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沿革介绍,令参观者从中了解当代石湾陶艺的发展,向市民展示全面而精彩的石湾陶艺文化。

“石湾公仔”几乎遍布广东每家每户

      常言道,“石湾陶,景德瓷”。广东的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到唐朝,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和“佛山钧”。入清以后,石湾陶器才逐渐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匠师们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及喜爱,运用本地的陶土和釉料,制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品用具及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烟盅等。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故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人们最欣赏,亲切的称之为“石湾公仔”。

      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美国医生施钦仁均藏有数百件石湾陶器。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艺陶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可见其收藏之丰。

展示石湾陶艺的“前世今生”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发现揭开石湾烧陶的历史序篇,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再到立足传统融入现代科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石湾陶艺经历了漫长的成长、繁荣和创新,逐渐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被称之为“石湾公仔”,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

      展览不仅通过展板以时间为脉络详细展示石湾陶艺的“前世今生”,更展出了一百多套陶艺实物,让观众得以亲身感受巧夺造化之工的石湾陶艺之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一件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的陶瓷作品,包括刘泽棉的《牧歌图》、霍家荣的《千里共婵娟》、霍然均《丰收在望》等,作品构思巧妙、古韵犹存、充满诗情画意。其他石湾陶艺大师的精品之作也精彩纷呈,内容涉及人物、花鸟鱼虫、主题装饰摆件等。“牧童放牛”、“水鸭嬉戏”、“仙鱼畅游”等田园景象以陶塑入景;“木瓜”、“丝瓜”、“香蕉”、“荔枝”等岭南佳果挂满枝头,展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勾画出一派生机盎然、温馨和谐的岭南田园情趣。

      为了让市民更进一步了解陶塑技法,主办方还特别邀请青年陶艺家方颖图举办了一场以“佛山石湾陶艺历史与陶塑技法”为主题的陶艺讲座以及与陶艺爱好者陶艺DIY活动。同时,主办方近期还将组织读者到新美陶参观石湾公仔博物馆,探秘400年古龙窑,体验石湾公仔制作过程,感受石湾陶艺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