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刻苦心 知产人生显光芒 ——访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一部主任牟晋军
来源:广东科技报2017-07-17


    编者按:近日,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牟晋军荣获“广州市创业创新服务领军人才”称号。据了解,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是广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从2016年起,在广州市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和支持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团队的项目。其中,“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专项”每年评选十名左右。入选“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专项”的人员,即获得“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17年6月,经过近一年的严格评选,牟晋军律师凭借多年在知识产权和法律领域的躬耕实践,成为此次服务领军人才评选中,知识产权领域仅有的两位入选者之一。

    “当初有很多人认为我的性格不适合当律师,不够狡猾,不够犀利。当时我是学校里最年轻的科长之一,且升迁在即,我离开学校,他们都表示难以理解。”十年光辉岁月,牟晋军在回首往事时,面容流露出了年轻时的坚定。他说,当年在自学准备律师资格考试的过程中,越来越喜欢法律,喜欢律师这个行业,坚持考研,并坚信自己在这个行业里能找到梦想的天地。

梦想为马 砥砺前行

    牟晋军本科是机械专业,在选择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成为他踏入这个行业的基础。“我觉得,北大出来的学生有一大特点,就是会有一种使命感,从事知识产权行业,或多或少也来自这种使命感。”

    “十年前中国的知识产权行业才刚刚起步,大众对‘知识产权’这个词普遍陌生。无论是企业,还是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都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牟晋军说,当他真正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律师为企业服务时才发现,如何才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意义,如何使得企业真正通过运营、保护知识产权增强自身竞争力,是当时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年前,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行业的服务准则亦不够成熟。为梦想而战的道路,并不是那么顺风顺水。“当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所能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仅仅是单纯、盲目、被动的专利和商标申请;律所所能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也基本是律所以法律顾问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在企业遇到风险之时,派一两名律师提供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解决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不足的需求。”牟晋军表示,早期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间接使服务机构解决企业知识产权问题时步伐缓慢。

    “当时我认为,知识产权领域的许多纠纷和危机,实际上是可以通过预先的布局、对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的监控、对管理战略的提升化解或预防的。”就这样,在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牟晋军不断地思考,并清楚的意识到,只有能参与企业成立、成长的过程,并随时提供法律意见,实现法律战略目标,让企业真正掌握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管理的主动权,而不是单纯提升申请量和诉讼质量,才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正确路径。

    后来,经过不断的挑战和调整战略,牟晋军开始以“致力于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为理念,组建自己的团队。“在这些年中,这对于我而言一直是最大的挑战,但实际上也是我取得现在这些成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牟晋军认为,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要达到这样全面、高效、高质地实现企业需求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律师行业的大环境,存在松散管理和利益纠葛等无法回避的问题。”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带领团队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他选择让利的方式,即使前期团队不赚钱,也一定要把这支律师团队给做起来。

    事实证明,牟晋军的选择是正确的。经过近五年的摸索,他的团队从最初的四、五个人,发展至现在四十多人的规模。他所领导的法律服务团队,包括律师、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企业法律顾问、知识产权咨询顾问等,分布在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台北五地。 

    “我们的团队已经逐步具备了完整的分工链条,从打前锋的知识产权顾问部门,到后台运营的整套体系,包括版权、商标、专利代理部门、流程部门、法律顾问部门、诉讼部门、涉外部门,都在实现我们整套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理念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表示,团队化的运营,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律师开拓业务和真正“做案子”的精力矛盾问题,并且,通过专业分工,也能实现“术业有专攻”,不断提升各项服务的水平。

    亲身经历了企业从“不知知识产权为何物”到“主动积极寻求知识产权运营与维护”的认知升级的这个过程中,让牟晋军受益匪浅。“知识产权行业在浪潮的推动下不断为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我作为知产人,有幸见证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

审时度势 再创佳绩

    蓦然回首,十年光阴恍若昨日,但岁月打磨的那把知产之剑,出鞘之时,已经光芒无限。如今,牟晋军所带领的团队业绩不断提升,服务的领域也在加大,所涉及的领域已经涵盖知识产权确权、授权、维权;知识产权战略咨询、创新创业法律服务;企业法律顾问、股权与投融资法律服务等。“自2013年至2015年,我们团队代理的专利、商标申请逾三千件,商标申请授权率达到93.1%,发明授权率达到75.1%,实用新型授权率达99.8%,外观设计授权率达100%。”

    “永远在路上”这个词很适合形容牟晋军。从业多年,他带领的团队办理的经典案件就有几十个。包括美国多家知名软件公司计算机软件维权系列案(全国超300件)、微软诉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甘肃中顺石化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某方法发明专利侵权纠纷、代表国内50余家巧克力企业应诉意大利费列罗公司提出的反不正当竞争及商标侵权、国内知名LED企业诉专利侵权纠纷案(LED侵权第一案)等一批入选年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件。

    但在现有的成绩上,如何把团队带到最好,让客户更加满意,是牟晋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回忆在读研时,他的老师张平教授在知识产权课上说过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超一流企业就是一批能够创造和制订标准或规则,让别人去追随、去遵循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是有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的行家。“张教授这番话给我非常大的启发,让我开始对中国企业的命运进行思考,对知识产权这个行业进行思考。”

    牟晋军讲到,在大家普遍感受到的所谓经济寒冬中,“创新趋动”战略正逐步深入人心,“知识产权”这个词的热度在一路飚升。“在吃了许多亏、碰过许多壁之后,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意识已经渐渐觉醒,并开始设法寻找正确的、全局的、系统的管理和运营策略,利用知识产权助力自己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应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风险的能力,增强‘走出去’的底气和信心。”牟晋军表示,助力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助力进行转型升级,是他作为知产人带领团队不断进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对于律师而言,所谓‘法庭上见真功夫,诉讼当然十分重要。但对于企业而言,却不应仅在诉讼维权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他建议,企业应当围绕商标标志、包装装潢、产品专利等与企业经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进行权利申请,兼顾成本和和效益进行权利布局,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权属争议。同时,企业应当建立和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数据库、档案库,以便系统地进行权利的续展和维护,也方便企业在发现侵权、仿冒产品之后,第一时间汇总自己的权利基础,并快速形成有效的维权方案。“从实践看来,知识产权案件往往需要企业配合收集大量的权属、知名度、实际使用等证据;而这些证据通常都是在诉讼启动之前几年、甚至更早之前产生的,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证据材料归档系统和档案库,证据收集会异常困难,甚至会妨碍企业正当知识产权的行使和维护。”牟晋军表示。

    “近年来,很多人在讨论,互联网可能会颠覆法律行业。我想它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它解释了互联网和法律服务行业本质的共同点:通过为别人实现价值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认为,对于法律服务行业,更需要这种信息流动和交互。不仅仅指从事知识产权行业的律师,还应该包括领域内的学者、法官、相关政府官员,然后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们。“通过良性的互动和交流,关于知识产权的探讨会更加成熟,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我们也能掌握行业内关于优化资源、加强合作的主动权。”

    再过一个十年,市场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作为老知产人,牟晋军认为,未来的知识产权市场,必定是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相关;未来的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必定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者紧密联系和结合,往纵深维度发展的行业。“非常期待能看到这种伟大的变革。”

(江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