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药学院开创创新教育模式 “双链融合”结硕果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刘雷2017-07-04

暨南大学药学院开创创新教育模式

双链融合结硕果

      本报讯(记者刘雷)三年前,针对传统药学培养模式中学生能力与医药行业实际需要求相脱节的问题,为达到“具有夯实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全面药物研发视野、超强的研发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暨南大学药学院组建了以李霆书记及孙平华教授为首的创新改革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了“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的新型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路走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该创新模式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和“专业课程独立化”的教学内容和模式,首次尝试将“自主创新内容”引入必修基础课程,率先开创了“一人一个新化合物”源头创新人才培养模,并以“学生自主设计的新化合物研究”为主轴,将“药物研发链”中涉及的药物设计合成,药物分析、药效筛选、药理评价、剂型设计等环节融入《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串连各药学专业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一条完整的、连续性的以药物研发为导向的“基础专业课程链”,实现“研发链”与“课程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传统“验证性”被动教学模式。此“双链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拓式、实践型创新培养模式,在构建学生完整的“药物研发”全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与培养。

“双链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3年来,效果显著:1)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较之前分别提高了18%和44%;2)本科生择业向研发领域和专业深造方面加速倾斜,毕业生选择药物研发岗和继续深造方面较项目实施前3年分别提高了21%和57%,2017年选择前往211/985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达到了100%;3)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科研论文数量较前3年增加了127%,有多项成果发表在Analyst(IF=4.033)、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一区)等高水平专业期刊上;已成功构建了包含318个小分子化合物的前导药物库,并实现了前期的商业化推广;4)教师从事教学教改的热情高涨,近3年承担了各级教改项目24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9项),发表以“双链融合”为主题的专题教改论文8篇,多名教师获得申报单位教学最高奖-本科教学校长奖,全面推进了我单位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5)就业单位层次及其单位评价显著提高,据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广东东阳光药业研究院、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近3年所接收的暨南大学药学院本科毕业生与以往相比,对药物研发的流程和思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能适应研发岗位的要求,入职培训时限较以往缩短,很快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及完善,该教学模式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跨学科推广价值的校级教学成果培育,已成功借助暨南大学“创新实践教育教学促进会”、“本科课程中心”等上层平台辐射至全校其他学科。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班和理工学院食品系通过开设综合大实验课程,完成了“课程链”与“研发链”的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并转化为科研产出。

另外,该模式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制药工程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药工程学院等省内院校相关领导多次莅临调研考察、交流学习,兄弟院校通过吸收和转化我方教学成果和经验,开展实践与探索,药学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即便在全国范围内,此创新教育模式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成果多次获邀在本科教学工作会上进行经验介绍和成果交流,部分省外高校比如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海南医学院和遵义医学院等高校专程来暨大考察交流,并根据本成果方案对其院内药学本科教育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实践教学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应用。

暨南大学药学院的“双链融合”创新教育模式成果在2017年6月3日上午举办的教学成果鉴定会上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李剑教授、沈阳药科大学翟鑫教授等评定专家的高度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