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专家发出《羊城倡议》 力促北回归线地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张建列2017-07-04

我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专家发出《羊城倡议》
力促北回归线地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本报讯(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章家恩  蔡卓平  陆玲) 6月21日,日上中天,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光照之处“立竿无影”!这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农历夏至节气、对北回归线沿线五省区(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所拥有的特殊气候带和相似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一脉相承的生态文化传统的关注。

      当天在广州市从化区举办的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上,为促进北回归线地区的共享发展,来自北回归线五省区的专家广开思路,踊跃发言,献计献策,表达了对北回归线五省区未来合作共赢发展的美好而强烈的愿望。会上,来自北回归线五省区的专家代表共同发起了《羊城倡议》。

打造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名片

      广东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骆世明表示,太阳用夏至一天的直射在地球上勾画出了一个圈。阳光雨露滋养了这一带多样的生物群落,催生了这一路万千的农业文明,哺育了这一区绚烂的社会文化。让我们通过交流与互助,用更加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农业实践和人类文明勾画出这个圈上的壮美画卷。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重要的地理标志线,这条纬度线附近诞生了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回望北回归线也让我们对岭南文明的发祥历史有了更多的遐想。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任洪华指出,随着北回归线文化科普活动的不断开展和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和产业资源整合的挖掘潜力颇为巨大。我们要积极开展北回归线沿线城市的研究、交流,形成“一带一路一线”的国际国内合作平台。

      广州市从化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毛松柏指出,在从化举行的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得到了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台湾等地专家代表的重视与参与。本次论坛范围广、层次高,多学科探讨了富有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特色的科技文化与产业资源整合的新途径,会议成果将进一步促进五省区生态农业建设、科技文化创新与产业资源整合发展,加速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和经济产业带的形成。

      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介绍,广东省生态学会是广东省发展生态科技事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学会向来注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北回归线穿越的我国南方五省区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资源环境背景与生态文化传承,本次论坛可为大家提供科技文化交流与信息共享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五省区生态农业建设和相关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

加速形成北回归线生态产业带

      中国北回归线穿越的五个省区,具有近海与山地的差异,也有土地肥沃、气候较为湿热、生物资源丰富的共性,是中国发展多样化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云南大学教授吴兆录指出,该区域属于多民族跨界、跨境聚居区,淀积了多民族共荣的优秀文化,是中国践行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高地。该区域政府、学术、产业联合起来开展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将成为国际国内共创和谐人居环境的先进典范。

      中国北回归线穿越的五个省区,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拥有丰富自然资源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条件优越,也十分必要。广西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黄京华认为,该区域同时具有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区域内政府、科研部门、企业联合起来开展生态农业研究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自然资源保护、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可以辐射东盟国家,成为国际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针对北回归线现代农业发展,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教授林文雄提出,要实现现代农业的生态生产,就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忽视生态功能的做法。生态农业应该是尊重自然,是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的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目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有碍健康、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由之路。“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一衣带水,‘五缘’相亲,两岸科技和经济交流与合作广泛, 合作成果丰硕。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北回归线沿线其他省区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福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验区的作用,促进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和生态产业的发展。”

      来自台湾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周先捷认为,北回归线横贯我国南方五省区,使此区成为热带与副热带之间且兼具不同气候特色景观与丰富物产的地区。相关专家学者、业界与官方共同探讨思索中国的北回归线,在特殊地理环境、地球科学、自然、人文及观光休闲等议题上,各方研讨所激发之火花,可供日后观光政策之参酌依据或研究发想之参考议题。同时唤起社会大众对这块土地的关心,增进民众对自然及人文的认知,进而共同保护、尊重、珍惜环境。更期许能促进观光营销,增进观光知名度,将中国北回归线的夏至文化活动向全球推介,并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观光亮点。

“生态绿洲”需要五省区共同守护

      地处北回归线地区的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叶清指出,通过加强沿线各省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定点研究、信息交流和共享,有利于促进各省区对环境资源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暨南大学生态学系教授段舜山认为,北回归线沿线五省区中,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均为临海省份。我国五省区在北回归线上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海陆交互作用,造就了该区域所特有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潮湿温和。同时,也形成了红树林、珊瑚礁、潮间带湿地和海水养殖等热带亚热带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北回归线沿线省区联手加强这些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副研究员陆玲指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北回归线地区开创了水稻栽培的文明史,并以历法文明为其支撑。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来自先人们对该地区特定环境适应过程中的创造,我国北回归线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根深叶茂的农业生态传统文化举世罕见。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更可唤起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打造,五省区生态资源将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与共享,可望逐步开创出堪称世界典范的中国北回归线地理标志生态产业带。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级政工师梁达平也认为,北回归线穿越中国五省区,是地球同纬度气候、环境最优越的地区。它是一条与中国最显亲密的生态线。中国北回归线沿线有四个省区(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已经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议构建北回归线生态科技圈,与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互补、协同、共进的“一带一路一圈”,从而促进中国及国际北回归线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北回归线穿过的大多数区域为沙漠、半沙漠、干旱草原和海洋,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北回归线地区同时拥有广阔连绵的绿色森林、美丽田园、奔腾的江河和蓝色的海洋。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章家恩表示,这是北回归线上的奇迹和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尊重、珍爱、保护、善待、善管和善用这片不可多得的、广袤的生态“绿洲”!我国北回归线五省区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共同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共同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打造全方位的合作共享平台,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和生态循环经济,不断增强生态软实力,持续供给生态福利,以实现整个北回归线地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

羊城倡议
中国北回归线五省区产学研合作与共享发展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特征线。北回归线穿越我国南方五省区(滇、桂、粤、闽、台),这些地区属于同一气候带,拥有丰富多样和极其优越的环境资源禀赋,以及一脉相承的生态文化与民俗传统、天然的地缘区位优势。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北回归线五省区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我国北回归线区域科技文化及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以推动北回归线区域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017年6月21日,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从化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等单位,在广州市从化区联合举办“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有来自中国北回归线沿线五个省区的专家代表近200人参加。与会专家代表通过思想的碰撞、广泛的交流和多角度的研讨,达成了系列共识,并向北回归线沿线地区及社会各界提出以下倡议:

      一、建立北回归线地区的多方位合作共享平台。成立中国北回归线地区五省区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以下简称“五省区合作联盟”)。联盟成员可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组织、行政管理部门、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

      二、创办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每年夏至日,定期召开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积极探讨生态责任、生态资产、生态红线、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生态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新理念和新做法。论坛实行五省区轮值方式,具体地点由五省区合作联盟商定。

      三、以节庆活动带动北回归线地区科技文化的交流。鼓励沿线城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北回归线地区夏至文化节、特色农业文化节、科技文化节、民俗文化节、饮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文化名片。各类节庆活动每年可多地点、多时段举行。

      四、以产学研和商务对接活动推动北回归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北回归线地区的特色休闲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企业商务交流洽谈、产学研对接、大中小学生夏令营及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逐步推动北回归线地理标志生态产业带的形成。

      五、以跨区域的调查研究与科技协同攻关促进科学决策与科学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跨省区的产学研联合考察、调研和产学研协同攻关研究,提交相关的调研报告或科学研究报告,为北回归线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

      六、以互联网+多媒体手段加大跨区域科技文化宣传与社会经济资讯共享。建立中国五省区合作联盟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和宣传介绍北回归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以及国家大政方针、市场需求动态、会务商务活动等相关信息,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信息的共享服务。

      “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全体代表

广州·从化

201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