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高考比比看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默默2017-06-12
古今高考比比看
古代书生用夹带作弊?
      本报记者  默默

      “裸考”、诚信承诺书、“非典”高考、自主命题、“3+X”……1977年,中断十年之久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40年过去了,无数考生度过了传说中的“魔鬼六月”、“黑色七月”。高考,未必是全部考生成功的敲门砖,却是一场所有参加者进入社会的成人礼。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梦想便不再遥远。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万千学子通过这场“试炼”,走向“诗和远方”。

      科举制度,自隋文帝创立到1905年慈禧太后废除其中经历了大约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中,科举为国家选举了大量人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遵循着古人最优良的传统,进行着古老的高考制度。古人高考到底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看看吧。

古代考试也密封试卷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试卷密封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古时,没有高考但是有科举,那么古代科举考试也会密封试卷吗?

      唐朝吏部选人,最初试卷上写有姓名,籍贯,能考特权录取。武则天曾下令用纸糊上考生的姓名,开创了“糊名”的先河。

      不过武则天开创的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的官吏考试,还没有成为科学考试的一项制度。

      到了宋朝,“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根据《宋史》卷155《选举》谈到,宋太宗采用了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了“糊名考校”法。

      糊住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才予以拆封。这就是为了防止考官有徇私舞弊的做法。这种做法,被后世沿用至今。

      在封建时代,科举作弊是有发生,为了防范,在封卷之外,还有许多的相应措施,比如在阅卷之前,有关部门还将组织人力进行统一的查卷工作,然后才送交考官评卷。

古人考前需备三天用品

      现代考生们通常要带钢笔、涂卡用具——2B铅笔和橡皮、电子表和准考证等,一个塑料包轻轻松松就搞定了。而古代乡试和会试的每一场考试前后需要三天时间,考生中途不能走出号舍,因此他们必须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好考试用品和生活用品。

      考生需要在考场中过夜,因此他们所携带的东西很多,除考试必需品——笔、墨、纸、砚、字圈、烛台等之外,还要携带餐具、食品、门帘、号顶(遮雨的顶棚)等。为将这些用品带进考场,考生们需要准备好考篮,在入场那天,将所有用品装进考篮。除了考篮之外,还有考箱。考箱的设计也相当精巧,考箱里面通常有三层,除上下各一个大抽屉之外,中间一层设计了两个小抽屉,方便考生携带一些笔墨之类的用品。有的考生还会带一把小凳子——考凳。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考生还必须准备一个卷袋。顾名思义,卷袋是用来装试卷的袋子。与院试一样,考生通过点名程序之后,就可以领答题纸。但考生手里已经拿有考篮,肩上扛有布褡裢,真是两手都没空,答题纸是专用的,不能有丝毫的损坏,更不能被淋湿或者弄脏,因此,考生们都会将卷袋挂在颈上。卷袋虽然是布做的,但中间夹有油纸,可以防潮和防湿。这样,考生们领到答题纸之后,都会放到卷袋里去,这样才能得到妥善的保管。进入到号舍之后,考生们还是非常注意保管好卷袋,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将卷袋钉到墙上去,把它放到最安全的位置上。

      夹带是科举考试下较为流传的一种作弊“文化”,可以说,有考试那天,就有了“作弊”,夹带是作弊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因为科举考试关系个人前程,虽然官府对作弊严查,甚至还有严酷的惩罚措施,但也挡不住考生对功名利禄那诱人的向往。古代的考生们往往把“四书五经”等考试用书字变小、书压缩,缝进衣服,藏在鞋底,甚至绑在头发里带进考场。在漫长的岁月里,考生们甚至把“夹带”玩成了一种绝妙的艺术,令考官们防不胜防。

      今天高考开始,古代科举叫做“入闱”,希望莘莘学子都能够突“闱”成功,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