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南江流域文化线路,打造南江古道文化品牌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7-05-27
开发南江流域文化线路,打造南江古道文化品牌
南江流域古迹——罗定学宫。
南江流域古迹——罗定文塔。

       “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断,青山断处是泷州。”清代何仁镜的这首《答人问罗定》,是南江流域水路通达的真实写照。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考证后认为,南江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江流域是中原文化向粤西海岸传播的区域,南江流域沿线中的众多历史遗迹共同见证了其作为交通线路的重要价值,南江文化也显示出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有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

南江流域有“四纵四横”八条古驿道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专家邓辉表示,从广东水系文化来看,珠江流域地区呈现出文化地理历史各不相同,南江水系为百越文化,东江水系为客家文化,北江水系为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混合,韩江水系则是潮汕(福佬)文化。“南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纽带。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物及民居遗址的多样性,构成了南江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

      南江流域既是古水道也是古陆道,古水道全长201公里,由西江入南江,从今郁南县南江口溯连滩、大湾至罗定市船步、太平、罗镜、加益等镇,越过分水岭到信宜,再沿鉴江顺流而下,可到高州,并至湛江、吴川之间出海。其中罗镜河支流林垌河南可入信宜,与鉴江上游钱排河仅—山之隔,顺鉴江南下可达海岸;而镇安河经富林、阳春顺漠阳江而下,可抵阳江进入大海。同时,南江流域有“四纵四横”八条古驿道,总长度约370公里,分别是古西大道、古官大道、云安古道、云城古道、东山古道、古道西线、古道东线。

      2014年3月至4月期间,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云浮市委政研室、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云浮市方志办、云浮市委党校、云浮市社科联、罗定市博物馆、郁南县博物馆等多个单位,组建专家团队,先后对南江河道及南江流域古码头、古墟市、出土文物、古寺庙、人口流徙、民俗等进行了调研和查证。结果发现,南江流域存有许多重要古遗址,如郁南磨刀山遗址、连滩镇古街、大湾古明清古建筑群、罗定文塔、罗定学宫、南江口古蓬古码头、南江口码头等。南江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在国内亦颇为少见。专家认为,这些古驿道和沿线遗址对研究我国交通发展史以及邮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据《民国罗定志》记载,罗定有重要古渡34处,古桥69处,其中罗定文塔位于南江河畔,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是一座八角形仿楼阁式砖塔,外观为7层,内分为13层,高47米,铁铸塔顶、塔刹、宝珠等重达7吨,为广东古塔顶之最,塔柱是迄今广东省已发现和保留最完好的有确定年代的铁铸塔柱。罗定学宫为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始建于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经康熙至光绪年间(1647年-1877年)多次扩建,形成规模,占地8300多平方米,是目前南江流域仅存的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学宫。

便利的交通运输带来商贸繁盛

      据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南江流域就有先民在劳作、生息繁衍。先秦时期,南江流域已有种桑养蚕和织绸活动,楚人也由此南下海岸。至汉时,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江古道正式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江流域是中原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隋唐至宋元时期,广州的岭南中心地位上升,南江流域成为粤西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基本路线是从信宜入南江,下行至南江口及西江,到达广州、佛山等地出海。明朝万历年间,除了水路之外,又建立了罗定州开通古官大道、古西大道和东山古道。

      古官大道又被称为古瓷器之路,沿线多古窑址。其中,南江口陶瓷窑群遗址最为典型。该陶瓷窑群位于广东省郁南县南江口镇木格村、南瑶村、南渡村一带,多是靠近西江或南江河的山岗,年代约为唐宋时期。木格村水瓜口尚存10多座窑址,属马蹄形馒头窑,遗物堆积厚1米多。出土器物有陶六耳罐、四耳罐,施黑釉,胎厚重;其它器物还有网坠、弹丸等,属唐代。南瑶村龟嘴山与南渡村虾捞山分别发现有龙窑,长约30米,出土瓷器有碗、碟、壶、杯、盆、炉、灯、钵、匙等,胎质较白,多为青釉,少量为青白釉,均开冰裂纹,施釉大多不到底,器足底露胎,其它还有漏斗形匣钵、垫座、垫环、渣饼等。由此可见,南江流域陶瓷生产技艺在唐宋时期就相当兴旺,南江流域沿岸众多古码头对外可以输出陶瓷商品。

      明清时期,南江流域成为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重要商品的来源地,尤其是冶铁业最为突出。明嘉靖年间,霍与瑕在《上吴自湖翁大司马》中有言:“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货语·铁》记载有“铁莫良于广铁”之说;又有“诸冶惟罗定大塘基炉铁最良,悉是锴铁,光润而柔,可拔之为线,铸镬亦坚好,价贵于诸炉一等。诸炉之铁冶既成,皆输佛山埠”的记载。罗定的冶铁业发达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较大,铁的质量优良。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十三处冶铁所,1978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曾在罗定分界公社金田大队炉下生产队发现了明代的冶铁大炉,1982年11月又于船步公社聂洞大队铁炉生产队发现了清初的冶铁炉遗址。据李振翥的《两广盐铁志》卷35《铁志》记载,罗定生铁“运至佛山铸锅,炒成熟铁售卖。”这反映出当时生铁产品由南江下西江再到佛山制成成品。

      除了冶铁业外,南江流域罗定区域的罗镜镇、龙湾镇和分界镇等地也发现了多处明清时期的“制蓝制靛”工场遗址。其中龙湾镇有制靛工场遗址6处,并有19处厂坪遗址,较大的制蓝制靛工场遗址可以容纳近百人工作,可见当时制蓝制靛盛极一时。这些蓝靛运至佛山销售,获利丰厚。据罗定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蓝靛及其制品当时已成为南江流输出海外的重要商品。

      南江流域地区的繁盛,还体现在其境内曾出土过大量钱币。如郁南县通门镇出土有大量的东汉钱币,罗定罗平镇竹围龙塘阁村出土唐钱220斤,罗定榃滨镇也出土有大量的窖藏铜钱160斤,“面文可以辨认的共12764枚,上自西汉文帝‘四铢半两’,下迄南宋理宗‘开庆通宝’,含西汉、新莽、东汉、隋、唐、五代十国、宋和金的货币67种”,这无疑为大量的商品交换提供了资金支持。

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南江流域与其它流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最明显之处还体现在语言上。有专家研究后认为,一些特定的称谓在南江流域、鉴江流域和雷州半岛均存在。

      在云浮市地方志办主任朱正国看来,珠江—西江带不仅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带,在交汇融合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成为岭南新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是各种文化最重要的传播通道。所有的文化传播到岭南,多会沿着珠江—西江干支流水系传布,并汇集珠江—西江两岸附近,不断的积累、化育、发展,形成新文化的创造源头。南江流域让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人都在这一区域交汇,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其中,影响力最大且最具特色的是禅宗六祖文化,慧能的佛学思想也由他的众多信徒,通过南江流域以至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出岭南,传播出国门,流布五洲,影响全世界。

专家观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

      南江流域有自身的文化带,自古是中原文化进入地带,又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接要道,显然,它起到实现中原文化与粤西南文化、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中转和交汇的作用,既在岭南文化的框架上,具有填补从未受到注目却又具有鼎足意义的岭南或广南文化空白,又在珠江文化的结构和特质上,具有重现它在中转和交汇作用中所显示的江、海、山共体的文化特色,并以此增添和丰富珠江文化江海一体文化特质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邓辉:

       南江流域作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该流域内至今仍然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及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南江流域作为复合型的文化遗产,极大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其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依据和意义所在,因此可将其认定为文化线路遗产类型。当然,认定它亦是为了更好地打造它,通过”南江流域文化线路“的打造和宣传,我们才能在认清它的价值同时,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