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教授探讨丝绸之路历史渊源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李锦丹2017-05-27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庆柱教授探讨丝绸之路历史渊源
      本报讯(记者  李锦丹  通讯员  乔娇)近日,在南越王宫博物馆承办的“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陈列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教授针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特点”的话题,展开一轮深度学术探讨。他提到,“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植根于“丝绸之路”,而丝绸作为古代商品交易物之一,作为历史活动的主观意识和文化交流的“副产品”,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延意义非常重要。但是,按照历史时间和空间划分,丝绸之路外延意义并非无边无际。刘庆柱教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四个轴线: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南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多方延拓让政商一脉相承

      草原丝绸之路,游牧文化起源与传播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黑海,连接欧亚。根据草原文化,刘庆柱教授认为,丝绸之路兴起主要还是以文化学习为主,商贸还是熟悉环境后才开展。学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才能拉近两地合作交流的距离,自秦汉时期以后的草原丝绸之路为“沙漠之路”铺路,但当年只对东北亚朝鲜半岛开放贸易活动。提到沙漠之路,从张骞下西域的历史研究上,刘庆柱教授认为它初始主要是由官方开辟的一条外交之路和政治之路,当年胡人以骆驼为交通工具进行单向贸易。西南丝绸之路则是迎合民间小本经营的社会现状而开辟的一条商道,早期主要经营丝绸,晚期主要经营茶叶。他提到,根据《汉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阿富汗就见到了来自中国四川的“竹杖”和“蜀布”,这些东西是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然后又北上转运到阿富汗。有学者根据近年来四川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等遗物可能来自印度,推测相对于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南亚次大陆有了来往与交流,也就是说,西南丝绸之路的产生可以上溯至夏商时代。

“一带一路”以“海上丝路”作为行动参考

      “海上丝路”作为国策行动,在历史上商人陆道贸易地方不少,广州首先进入中央版库成为商贸重点之地。刘庆柱教授提到丝绸之路以汉唐都城为起点,当年考察点应是番禺,番禺港是汉代海上丝路贸易重点港口之一。秦汉时期“祭海”活动仪式、“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海洋观念,是海上丝路发展盛行的重要因素。关于海上丝路的特点,刘庆柱教授指出大家两处需要关注的现象,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作为一种“国家行动”再续史迹,而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之间存有千丝万缕关系,乃至最终实现国与国之间直接贸易沟通。最后,他提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们的相似性呈现一种螺旋式发展,从汉唐盛世到中华民族复兴再到至今形成的创交之路,让历史性的轨迹得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