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五十八 南江古道:粤西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交通要道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7-05-16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五十八
南江古道:粤西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交通要道
罗定博物馆文物。
楚文化特色文物。
      本报记者 冯海波

      广东古道历史悠久,水路、陆路交通发达,以水陆联运为特色,而且与关隘联系密切,云浮的南江古道就是其中的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认为,这条通道不仅是连接西江与鉴江、漠阳江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对外与中央、周边地区联系的通道,对内缩短省内地区地域间路程的便道。它不仅是商贸物流通道,还促进了省内南北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是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的主要通道之一。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考证后认为,南江古道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对全省古道开发与利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南江自古以来就是珠江水系的南支流

      据了解,罗定江又名晋康水、泷水、南江,自古以来就是珠江水系的南支流,与东江、西江、北江一起组成完整的珠江水系。据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四《水语》中所载:“南江,古泷水,一名晋康水。其源出西宁大水云卓之山,会云河松抱坎底上乌之水至大湾,又会东水至德庆南岸入于西江。予诗:‘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北谓浈水,南谓晋康水也。西江之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最短。然其水清于西江,西江岁五六月必暴涨,瘴气随之而东而南,饮者腹胀。惟北江絶清,潮之力仅至中宿。故禺峡之水,甘冽不减中泠,流至羚羊峡外,每厓门潮至,则截西江之水使逆流。或半入于北江,而北江之水浊矣。江间见泡沫色黑,则知天将寒,风雨且至。白则否,西江亦然”。把东、西、南、北四江并列,南江地位十分重要。

      而清初范端昂《粤中见闻》中也有广东东西南北四江记载。《明一统志》卷八十一也云:“晋康水,在徳庆州东南一十五里,一名南江,古晋康在此”。因此,南江古名晋康水,早在六朝时已经闻名。

水陆交通运输要道

       罗定江流域位于广东省的西部,西江之南,西有云开山脉,称为西山;南部是信宜大田顶山地,又称粤西古陆,属单斜重叠结构的古老山体,南坡较平,北坡陡斜,南坡的雨水透过岩层沿单斜构造流向北坡,形成山沟、河流;东有云雾山脉,也称作东山。有地理专家表示,从罗定至连平一带的山脉,是广东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又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而罗定江还是两广的地理分界线,古南海郡与苍梧郡就是以罗定江为界的。明清广东设十府,罗定位于十府中间,东面广、肇、韶、惠、潮称上五府,西面高、雷、廉、琼、钦称下五府。因此,以东西而言,过了罗定江称粤西,以南北而言,过了罗定江称南路。

      罗定江流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380多毫米,河道水量充足,常年可行走货船。南部信宜山地为罗定江发源区,至罗定罗镜泷喉马埒以上的河道为上游,水流急湍多险滩,其中以泷喉马埒和浪沟峡最为著名,水量丰富,可行刀形小船,是南路高州、信宜等通往西江各地的唯一水道。泷喉马埒至罗城段为中游,属罗定红盆盆地,东、南、西各支流有流向盆地集中的趋势。河水出了泷喉马埒,在新榕接新榕水,在生江河口接连州水(又称云致水和抱水),在榃濮接泗纶水(又称三都河),在罗城河仔口接榃滨水(俗称到沙河,又称小海)后汇流到罗城。这段河道汇流多,河面宽阔,水量较大,水流平缓,适宜航行。罗城至南江口一段为下游。河水流出罗城后经双东流入郁南的大湾、河口、东坝、连滩,在南江口汇入西江。下游河道弯曲,且有围底水(又称东水、上乌水)在东水口、云浮水(粉电河)在河口、历洞水(牛墟河)在连滩、古蓬水在古蓬汇入,水量十分充足,水流异常缓慢,与中游一样,适宜大船航行。

      专家研究考证发现,历史上罗定江流域的很多河湾,如信宜的平塘、大坝,罗定的水摆、石淇湾、官渡头、古榄、泗盆、榃濮、罗城、船步、榃感,郁南的大湾、河口、宋桂、东坝、古蓬等,都十分适宜航船停泊,船步、官渡、古榄、罗城、连滩、南江口均曾是异常繁忙的港口码头。从上游运下来的货物小部分在古榄、泗盘转驳大船,大部分在罗定罗城的货物转运站集中后用大船外运。从下游运上来的货物,则在罗城转运站分装到小船上运到上游各地,罗定因而成为罗定江流域的货物转运中心,很多商家在罗城均设立有货物转运站。

      此外,罗定江沿江两岸也建有不少寺庙。信宜河段有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平塘林洞河石印庙,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的贵子函关老虎山太保庙;罗定河段的寺庙很多,有龙母庙、神滩庙、华光庙、北帝庙,大河庙、小河庙、天后宫、鲁班庙;郁南河段有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张公庙,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的龙井寺等,这些寺庙与水陆运输关系密切,大部分是用来祈求航运安全的。

岭南与楚地及中原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纽带

      “罗定江及其支流是古代楚人南下以及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更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王元林教授表示,罗定江流域(包括其支流)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造就并留存有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考古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今罗定太平河上游南门垌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具有楚文化特色,罗定江及其支流是楚人南下海岸的主要通道。同时,罗定江也是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因此,罗定江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它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定江流域交通多依靠水道,原罗定江流域多为森林覆盖,罗定江及其支流水量充足,比较大的木船经围底河可直达船步,从而有古开阳县和开阳郡的繁华。经主河道直达罗镜、太平,从而有古龙乡县,古泷州的设置。王元林说,“罗定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纽带。罗定江水系古粤族民俗文化特征,是界定古代罗定江文化地理范围,整合现代罗定江文化带的前提。罗定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研究、整合、开发以罗定江水系为代表的罗定江文化,实行罗定江及整个广南区域与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跨境合作,对促进信宜、罗定、郁南三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罗定罗境鹤咀山一处南朝墓葬中,出土了瓷器和金手镯等,上面的纹饰是中亚粟特地区常见的忍冬纹,走兽花纹也是西亚地区常见的狐、飞狮等。对此,专家推断其应为舶来品,呈鲜明的西亚风格,证明当时罗定江流域已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联系,罗定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之一。王元林认为,由于历史上罗定江上游的河流与阳江市的漠阳江上游、茂名市的鉴江上游非常接近,甚至只有一山之隔。因此,以罗定江和鉴江作为南海丝绸之路与内陆地区的对接通道无疑在魏晋南朝已经形成,是南通高凉出海的“交通走廊”。

      另一方面,南江在郁南南江口衔接西江,与贺江与西江汇合的封开江口相距不远。封开即古广信,是汉武帝派黄门译长从长安至徐闻合浦出海的中转地。对此,王元林推断,从水路而言,黄门译长是从封开江口过郁南南江口进入南江,然后一路沿南江直上,在罗定进入广西境内的北流江转南流江、鉴江面至徐闻、合浦的。“现已证实,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岭南后,派黄门译长经广信(封开)至徐闻、合浦出海,是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那么,罗定南江古道,就理所当然地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古道。”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抗日战争爆发到上世纪的70年代,是罗定江航道的黄金时代。当时罗定江河货物运输相当繁忙,运送的货物主要有煤炭、矿石、建材、机械设备、百货等。“后来由于公路运输发达了,加上罗定下游的大湾、宋桂等处筑起水坝修建电站,罗定江的水路运输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