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具有丰厚的古道文化资源。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经考察调研后认为,广东很多古道具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深厚文化内涵,因此,应着力挖掘岭南古道文化,使古道历史文化遗产在广东大地上重新焕发青春。同时,结合近年来广东绿道建设取得的光辉成果,构成一道独具岭南特色的人文生态古今辉映的亮丽风景线,积极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联结,使之成为我省又一条作出独特贡献的渠道,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广东有丰富的古道文化资源
古代中国与域外文明各国交流,形成了驰名中外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而古道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史迹,传承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精神与文化。从新世纪到现在的十几年间,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专家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及启动《中国珠江文化史》著述的需要,对我省和珠江流域地区的古道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发现其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而且其分布颇有规律、很有特点。
据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介绍,在古代,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人们,主要靠自然河流和人造河流与水陆之间的沟通而相互往来。由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道,往往在国家或省区交界的河流或人造河流地带。如广东深圳与香港交界的深圳河(沙头角),两广交界的贺江,粤湘交界的武水,粤赣交界的浈江和定南水,闽粤交界的韩江上游的汀江等。同时,古道以陆路为多,通常穿山越岭,经悬崖绝壁,过原始森林;而古代交通多靠马和马车,故古道又称马路或马道;又由于古代开辟陆路交通的能力有限,古道往往沿绕河岸开凿,或者水陆联运,船车换行。“如广东南雄的乌径古道,云浮罗定的南江古道,怀集的绥江古道,封开的贺江古道,乳源的西京古道,鹤山的彩虹古道,连州的星子古道等,都是如此。”
黄伟宗教授表示,岭南古道历史悠久,与关隘密切相关。如阳山秤架古道,早在秦汉已经闻名。而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常在地域交界或军事要地,设置水陆关卡,也即随之修建古道。如广东南雄的梅岭珠玑巷古道,乐昌的金鸡岭古道,英德的贞阳峡古道,连州的南天门古道等等。“这些古道与重要军事设施一起,成为广东重要的防御设施,成为转输军用物资、传递军令军情以及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同时,广东古代通道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是对外与中央、周边地区联系的通道,也是对内缩短省内地区地域间路程的便道;不仅是商贸物流通道,包括省内粤南北地区物资运输、文化传递,以及国内与中原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还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与出海口。广州的黄埔港、澄海的樟林港、吴川的梅菉、陆丰的甲子港、新安的南山港等,都是与中外贸易密切相关。
此外,岭南古道还是人口迁徙的路径。“不管是历史上汉人随军南下,还是躲避战乱迁徙,他们不断地与岭南民众融合,形成岭南文明的主体。” 黄伟宗说,更有一些古代的广东人通过古道“下南洋”,赴东南亚以及欧美。像梅县的松口镇以及附近的南洋古道,就是客家人开拓“印度洋之路”的始发港;台山的广海湾也是“广府人出洋第一港”。
岭南古道文化内涵深厚
省政府特聘参事、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表示,他们经过深入考察调研发现,广东的每条古道都是有其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使其文化负载和性质与其他古道不同。“但又由于所有古道都在根本上属交通性质,所以其文化内涵元素往往是综合性的,而且是普遍性的,只不过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作用有所不同,从而使其特点与其他古道有别而已。”
王元林说,一方面,古道具有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即海外交通线,是中国与世界通商和交往之路,也包括国内的商贾之路。丝绸之路实质上也是古道,其文化也即是古道文化。”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先后宣布,拟将全世界丝绸之路(包括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及相关文化遗存)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王元林表示,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点或通道,理当属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遗存”。他们调查发现,目前保存较好而有条件列入申遗的古道有:南雄梅岭珠玑巷古道、乳源西京古道、封开贺江古道、云浮罗定南江古道、广西潇贺古道等。
据介绍,古道还有政治军事文化内涵、文学文化内涵、文人文化内涵、人生文化内涵、思想学术与宗教文化内涵、移民文化内涵等。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规定全国“车同轨”,并且在云南曲靖修建“五尺道”,在广西修建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桂林灵渠。这两项工程,与在北方建的万里长城并列为秦始皇的“三大贡献”。而古代文人进京做官或应试,被贬文人南下任职或流放,都要走过古道,从而使古道留下古代文人的印痕,使古道文化更有文化内涵和沧桑感。如南雄梅岭古道,载有岭南第一宰相、第一诗人张九龄的开路史绩、开明政绩和开一代诗风、开一方文气的辉煌文化内涵;连州古道和武水古道,留有唐宋名家韩愈、刘禹锡、王勃、苏轼、苏辙、杨万里、周敦颐、米芾、包拯等文人的文气;汤显祖携他的杰作《牡丹亭》,过梅岭古道,直下徐闻办书院,康有为、梁启超经梅关古道,赴京呈“公车上书”,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汉代陈钦、陈元父子和士燮四兄弟从古道承受和传播经学;葛洪经古道到罗浮山修道;南北朝时印度和尚达摩经海路进广州、又经古道到开封启传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经梅关北上黄梅受经、又南下开创中国禅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海路进大陆、又经古道到内地传天主教,并引进西方文明。
王元林教授表示,古道还具有革命文化内涵与旅游文化内涵。“中国革命之路,从农村到城市、从山区到海边的奋斗历程,大都在古道中跋涉。所以在古道文化中也有辉煌的革命文化内涵。著名的陈毅《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战阎罗’,就是于梅岭古道抒发的英雄篇章。”而古道既是古人的旅游途径和圣地,又是古人考察人文地理资源的科学基地,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徐震客游记》,既是经典的地理学术著作,又是千古传诵的古道旅游散文。王元林说,古道也是今日的重要旅游资源和宝库,是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圣地。当今研究开发古道文化的旅游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其圣地资源和基地资源,使其古为今用、旧物新用。
打造广东特色古道文化
“广西贺州和湖南江华已经开始打造‘潇贺古道’,梧州打造‘最早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点’,广东不应把古道历史文化资源浪费,而应更加发扬光大。”黄伟宗教授表示,在当前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古道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他建议,广东应结合绿道,树立历史文化品牌,凸显岭南地域特色;并借“精准扶贫”之势,把古道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时,举办古道文化论坛,发表《古道文化宣言》,为古道文化申遗呼吁。“在地方上举办古道文化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在学术上肯定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古道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作为其‘相关文化遗存’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黄伟宗还建议,应组织作家、记者采写古道文化散文或报告文学,拍摄古道文化系列电视片。“这样既可作为史料文献,又可作为旅游读物,记住乡愁,留住‘古道’。”同时,编撰出版《广东与珠江流城古道地图与研究》和《岭南古道文化丛书》,持续发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力。
此外,积极展开古道保护与宣传。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全省古道做好登记,摸清家底,分类分层规划管理,设计好线路,逐步良性开发。结合目前全省已建成超过1万公里绿道,展开“绿道”加“古道”自由行,休闲健身,建设“公共文化休闲目的地”,充分挖掘古道沿线历史文化,架通不同地方文化联系的桥梁;结合山区扶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道”(古代道行、道德、道理等,引申为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