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要懂应急救护知识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麦博2017-04-21


    4月12日上午,番禺区实验中学初二级一名学生在做课间操时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的新闻,引发了网名的广泛流传。如果不是该校校医抢救及时,在最关键的6分钟内给学生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那名学生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了。由此证明,懂一些应急救护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校可以救同学,在外可以救朋友,在家还可以救长辈。

学校重视应急救护培训

    据了解,广州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方面的培训。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在3月28日利用团队课给全校进行了急救培训,先组织同学们观看由校团委提供的时长37分钟的生命急救视频片,了解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应该采用的急救措施;再由团支书或少先队中队长讲述操作要领,并做动作示范;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一小学上周邀请了红十字会的救护专家为全体师生进行校园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之前还开展过针对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广州石化中学近期也邀请了专家来给学生们讲解过紧急救命方法,如遇到毒蛇咬怎么办、被狗咬伤怎么办等等。

小学生也该学习

    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生力气小、个子矮,不需要学习救护知识,学了也没用。关于这点,老师、校长们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小学生也很有必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应急救护知识。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一小学副校长黄俊彬告诉记者:“我们上周邀请了红十字会的救护专家为全体师生进行校园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我们要求孩子们一旦发现同学出现身体不适,应该及时联系校医进行专业处理,情况严重及时送院治疗,同时第一时间通知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如果校医不在场,而救护车还未到,可请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方法的教师对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意识丧失的同学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让受伤学生度过最紧的时刻,为医院进一步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为了得知小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应急救护知识,记者还特意采访了该校两名同学,六(2)班的曾梦语同学表示:“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我学会了简单的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法,以后遇到意外事故也可以及时帮助他人,非常有意义。”五(1)班郭思晨同学则说:“在红十字会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十字包扎法以及临危不乱的精神,今后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当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将温暖送给需要救助的人。”

链接

    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

    1、口对口吹气法:此法气体的交换量大,接近或等于正常人呼吸的气体量。

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颈后部(不是头后部)垫一软枕,使其头尽量后仰。

    (2)救护人站在其头部的一侧,自己深吸一口气,对着伤病人的口(两嘴要对紧不要漏气)将气吹入。为使空气不从鼻孔漏出,可用一手将其鼻孔捏住,在病人胸壁扩张后,即停止吹气,让病人胸壁自行回缩,呼出空气。这样反复进行,每分钟进行14-16次。如果病人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时,可对其鼻孔吹气(必须堵住口)。

    每次吹气后抢救者都要迅速掉头朝向病人胸部,以求吸入新鲜空气。对小孩3秒一次,一分钟20次。要规律地、正确地反复进行。4-5次人工呼吸后,应摸模颈动脉、腋动脉或腹股沟动脉。如果没有脉搏,必须同时进行心脏按摩。

    2、俯卧压背法:病人取俯卧位,舌头能略向外坠出,不会堵塞呼吸道,救护人不必专门处理舌头,气体交换量小于口对口吹气法,但抢救成功率高。目前,在抢救触电、溺水时,现场还多用此法。但对于孕妇、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

操作方法:

    (1)伤病人俯卧,即胸腹贴地,腹部可微微垫高,头偏向一侧,两臂伸过头,一臂枕于头下,另一臂向外伸开,以使胸廓扩张。

    (2)救护人面向其头,两腿屈膝跪于伤病人大腿两旁,把两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约相当于第七对肋骨处)、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开。

    (3)救护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压缩,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压。当救护人的肩膀与病人肩膀将成一直线时,不再用力。

    (4)按上述动作,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4-16次。

    3、仰卧压胸法:此法便于观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气体交换量也接近于正常的呼吸量,但最大的缺点是,伤员的舌头由于仰卧而后坠,阻碍空气的出入。所以作本法时要将舌头按出n这种姿势,对于淹溺及胸部创伤、肋骨骨折伤员不宜使用。

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梢加垫,使胸部凸起。

    (2)救护人员屈膝跪地于病人大腿两旁,把双手分别放于乳房下(相当于第六七对肋骨处),大拇指向内,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

    (3)向下稍向前压,其方向、力量、操作要领与俯卧压背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