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技与生态保护引领未来探索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韩战锋)5月14日,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罗湖区科技创新教育系列活动在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活动由罗湖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罗湖区教育局、罗湖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这次活动通过主题讲座与流动科技馆进校园两大板块,为师生带来一场深海科技与生态保护的科普盛宴。
主题讲座:深海生态系统科技前沿与生物资源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为现场近450名师生带来题为“深海生态系统科技前沿与生物资源”的精彩讲座,全区师生、对口帮扶的广西隆林、西林学校师生在线学习。王勇从“发现、利用、保护深海”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深海科技创新成果与未来挑战。
王勇以自主研发的“清深号”深海智能原位实验观测平台为例,介绍了我国在深海微生物原位采样、基因表达分析等领域的突破。该平台搭载多序列微生物富集固定装置,可在6000米深海实现长达12个月的原位观测,为研究深海生命过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他还分享了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西太平洋科考任务的成果,展示了南海大陆架沉积物、微生物样本的科研价值。
王勇还解析了深海油气、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等资源的战略意义,强调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潜力。他指出,深海微生物的特殊适应机制可能为医药、环保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应用。
面对深海生态脆弱性,王勇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开发。他特别提到小丑鱼与海葵的共生机制对生态保护的启示,并展示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抢着向王勇轮番提问,从“海洋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教授您为什么选择研究深海”到“为什么深海动物要选择在深海进化,它们为什么不愿意从条件恶劣的深海游到光照条件好、食物丰富的浅海生活”,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让这位曾搭乘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深入海底开展研究的专家连连点赞,并一一作了解答。
流动科技馆:零距离感受深海科技与生物奇观
同期还举办流动科技馆,通过模型、标本、设备实物与科普展板,全方位展示我国深海科技成就与海洋生态多样性。流动科技馆持续至5月16日。
深海装备模型展出“蛟龙号”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彰显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清深号”原位实验平台则配合展板详解其智能生物识别、微生物富集等功能,吸引众多学生驻足。
海洋生物标本展出小丑鱼与海葵共生系统,通过活体展示与图文解说,揭秘其保护机制与性别转换特性。深海生物标本(包括发光浮游生物、底栖海参、多毛类蠕虫等)配以分类介绍,展现深海生态的独特适应性。
科研设备实物展出微生物富集装置与深海着陆器。学生可近距离观察6000米级采样设备的精密设计,了解其工作原理。
深海资源展区展出多金属结核、可燃冰模拟标本等,直观呈现深海矿产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本次活动通过“讲座+实践”的形式,将前沿科技与青少年教育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未来,罗湖区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为建设科技强国培育新生力量。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