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五十五 粤东古邑 南海门户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路平2017-04-01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五十五
粤东古邑 南海门户
石碑山灯塔。
靖海古城遗址。
惠来海角甘泉。
      本报记者 路平

      位于广东东南沿海的揭阳市惠来县是粤东古邑,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现存古代“海丝”遗迹众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神泉港、靖海港、广利王庙、靖海海关、石碑山灯塔等,均见证了惠来辉煌的“海丝”历史。据清雍正九年《惠来县志》记载“靖海为东南屏藩,神泉为南海门户”。相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船只途经此地,曾在神泉港建仓库储备物资。而揭阳惠来沿海海丝遗迹,也入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粤东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

       古为百越之地的惠来,秦汉属南海郡揭阳、博罗两县地。东晋咸和六年(331),分揭阳县地置海宁县,属东官郡,治所在惠来西部。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海阳,属潮州府。明嘉靖三年(1524),置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惠来县城古称“葵阳”,旧为“惠州来潮第一都”。惠来自古以来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海上运输业发达,船只往来众多;有海湾7处,近岸海域岛屿27个,有神泉、靖海、资深等三个天然渔港。据清康熙廿六年《惠来县志》记载:“港门:神泉港、蠔口港、华清港、甲子港(今属陆丰市),以上数港具海舟湾泊之所。”

      神泉港、靖海港见证了惠来沿海贸易的变迁和发展。其中,神泉港位于惠来县城南部,属河口湾型海港,龙江、盐岭河、雷岭河汇集于此出海。清雍正九年《惠来县志》记载:“神泉在邑治之南十五有大港通海,港内一支西达龙江,一支直抵南关接合濠流,为县之门户”。据惠来当地文史专家介绍,神泉旧称“神前”,是一个小岛,称“后溪岛”(时属潮阳县酉头都)。岛东北面是闽粤商船往来避风停泊之处,进庙烧香者逐日增多,开始有渔民在此定居创业。至宋末元初,后溪岛东部逐渐积聚泥沙,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明代初期,渔业、造船业、商贸逐步形成,江浙闽等商船经常停泊于此,船只进出港口频繁,成为潮汕物资集散地。

      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最远到达印度西岸。宣德六年(1431),由于前来朝贡的外使者、通商客旅,比起永乐年间十分稀落,朝廷决定重振国威,派60多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当时郑和的船只途经此地,曾在神泉港建仓库储备物资。

      靖海港位于惠来县城东南部,距潮阳海门港11海里,距神泉港12海里,是潮汕进出口物资的转运点。原港池多乌泥,故称乌涂港,后改称靖海港。为潟湖型天然港,惠来县东部关门山一带水源,汇集狮石湖由此出海,台风汛期船只可到狮石湖停泊避风。过往许多商人集聚于此,贸易活动非常活跃。潮汕内陆出产的红糖、茶叶、夏布、抽纱、萝卜干、玉器、陶瓷等等,大多从这里出口到东南亚、香港一带,并从南洋进口木材、橡胶等原材料进入内地。

古港海防位置显要

      惠来外环南海,海域辽阔,水陆进出自由,历来是军事海防要地,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海防遗址。唐宋时期,靖海已有渔民居住;元顺帝时期,潮阳地区十八乡村民因受海寇侵扰迁移到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逐步总结了军队建设和管理经验,凡军事上重要的地方都设置卫所。广东都司在此设置千户守御所,隶属于潮州卫,设千户总兵,平息寇患。由此建设炮台,安靖海域,定名“靖海千户守御所”,简称“靖海所”。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春,地方上奏朝廷,称当地乡民苦于海寇为害。明嘉靖二十八年奉旨修筑靖海城,历经13年建成,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雍正五年(1727)年又修。城墙周长501丈,墙高1丈4尺,城墙两边系条石垒筑,中夯灰土。现存古城墙上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墙顶上有跑马道。靖海城因地貌如象状,故别名“象城”。古城门仍旧保存完好,镌有“表海胜概”“靖海安澜”“莱钥永固”的匾额。古城内地势中间突起,向四面倾斜,貌似覆鼎,城内有四条石板大街形成十字形,直通4个城门。

      明、清时期,惠来县沿海设置炮台、烟墩(烽火台),以拒倭寇、海贼。靖海炮台则位于惠来县靖海镇驿后村旁,始建于清代,为石砖砌筑,建筑面积638平方米,距离资深炮台10里。该炮台与资深炮台相呼应,称为“靖海南北炮台”。而位于惠来县神泉澳角村西北侧海边高地的澳角炮台,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防倭寇而建,属南澳镇海门营。东至溪东炮台5里,西至神泉炮台5里。据清雍正九年《惠来县志》记载:“康熙廿一年壬戌冬十月,改建墩台五处。一筑神泉溪东、一筑靖海所西、一筑湖口港、一筑石碑澳、一筑田心寨”。清代康熙年间惠来沿海设置烟墩数处,许多海防遗址保存至今。

“海丝”遗迹逐个数

广利王庙

      广利王庙,今称“神泉古庙”,位于神泉城内,始建于唐代宪宗年间。据清康熙廿六年《惠来县志》记载“广利王庙在神泉城外之西”。唐宪宗元和庚子年(820)有福建胡氏等商船,因商船主人信仰南海广利王,其船从广州启程时曾往南海神庙祭祀,从粤返闽于海面遇强台风。此时,全体船员惊惶无助之际,胡氏、陈氏等6人便在船上焚香对天祷祝,求广利王庇佑平安到达后溪岛避风,即在岛上筑建广利王庙奉祀。果如所求,胡氏当年便在岛上建庙,也就是现存的神泉古庙。当时庙内有镇庙大钟一座,重约600斤。钟上铸有“大唐元和庚子中秋,福建胡其成等六人敬赠”字样,古庙成为古代惠来对外贸易和交流的重要佐证。

靖海海关

      靖海是海上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船只大多经过此地。明、清时期浙江、福建、香港等地有商船往来于此。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立靖海海关分口,属潮州总口(常关)管辖,主要是管理惠来港口的有关事务。海关的设立,为港口贸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中外海船、商船的安全问题,卫检、安检等各方面都要在这里进行。在靖海城南门外至今仍存留着海关旧址,靖海海关分口是海上贸易的见证。

石碑山灯塔

      石碑山灯塔位于靖海港西南处的石碑山,是汕头至广州海上第二转向点,历来是海上航行和渔民归航的重要标记,为进出港口的船舶引航指道,它不仅是惠来一个标志性建筑,更是揭阳市“海丝”建设的一座重要航标,素有“亚洲第一灯塔”美称。

      据《惠来县志》(2002年版)载:“石碑山灯塔,清光绪八年(1882)由万国公司兴建,权属英国,民国21年(1932)由中国接管,塔高120英尺,呈圆形塔身,油以黑白二色相间横带,故有花灯柱之称。民国32年(1943)拆毁,民国37年(1948)重建,为110英尺高之斜格钢塔。灯光中心离高潮水平面146英尺,白光环照闪光灯,电力发光。自日落至日出,每隔10秒钟闪光1次,视距17海里。建国前夕又折毁,1954年重建,1970年设石碑山导航台,使用现代化导航器。”

相关链接

惠来奇景

海市蜃楼

      惠来沿海是我国三处能看到海市蜃楼的地区之一。每逢春夏之交,海市蜃楼常出现于惠来县神泉港西南海面,景象有古代的台亭楼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等。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若隐若现,景象万千,蔚为壮观。蜃景一年出现一次或数年出现一次,也有一年多次的时候。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据《惠来大事记》记载:“1957年3月19日下午1时至黄昏,神泉港海面天幕上,出现一次为时将近6个小时的海市蜃楼。”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海市蜃楼。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天涯奇景 海角甘泉

      位于惠来县神泉镇区东南角。神泉因地处滨海,井水尽苦,唯城东有泉水出白花岗岩中,味独甘冽,秋冬不竭,被誉为“海角甘泉”。宋时这里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神童苏福题撰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清乾隆年间惠邑知县王玮建甘泉亭,将苏福独联刻于亭柱上,并竖碑撰文。几百年来,神泉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前来雅兴续联。清代贤哲咏神泉诗句:“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

海滨石林

      靖海至神泉绵延数十里的海滩上,怪石嶙峋,似飞禽,如走售,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形成了奇妙的“海滨石林”。为粤东规模最大的石笋景观。岸边数百亩的丘岗,经长时间的风刻浪雕,柱柱石笋挺立,似长矛刀剑直刺蓝天,堪称海滨一绝。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