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各国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战略部署,力求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全国两会的圆满落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热度持续攀升,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在本期中,我们将继续关注“AI+机器人”,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入探讨两大产业如何实现并驾齐驱,互惠共赢……
从制造到智能: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影响全球“产业链条”
纵观全球,美国在机器人技术,尤其是军事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占据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主导地位。欧洲等国家则以汽车、家用等民用机器人发展为主,注重伦理和监管标准的制定,其严格的监管和标准制定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李宏洲博士指出:“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实力。”尽管中国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的推动,已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领域实现了快速提升。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已取得显著进展,并在服务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中国在高端零部件和技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正影响着全球产业链格局。凭借高性价比和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中国机器人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推动了全球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管贻生教授表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制造,再到最终产品组装的各个环节。”以样机制造为例,中国的加工服务不仅价格友好,而且交付周期短、质量可靠,这吸引了众多国际客户。“包括来自新加坡和丹麦的企业,他们选择在中国寻找样机制造业务,以降低开发成本并加快产品制造速度。”
中国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尤其在工业和服务领域表现突出。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高精度行业,国内汽车工厂的无人化生产线效率已达全球领先水平。
管贻生教授介绍:“汽车制造早已实现了无人化,喷涂、焊接等工序全部采用机器人,只在最后总装时需要少许人工。”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覆盖医疗、物流等多样化场景,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快速普及,还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出口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装机量自2014年起稳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机器人应用最活跃的市场。
AI产业发展“两极多维度”,广东发展迎新机遇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当前全球AI发展,可以用‘两极多维度’来形容。”针对AI产业发展,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俊龙表示,目前顶尖的AI技术基本上集中在中美两国的企业与实验室。由于算法的普遍开源性,AI算法的竞争力并不体现在ChatGPT、DeepSeek或者grok3等这些模型或者几篇论文专利的效果上,而是体现在AI人才的规模。事实上,未来AI发展态势将是一场持久的竞赛,拥有顶尖算法的国家或者实验室不代表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只有源源不断的AI人才,才是赢得这场竞赛的根本。
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披露,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放眼南粤,广东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从算法上看,鹏城实验室、琶洲实验室、腾讯AIlab、华为2012实验室和高等院校顶尖实验室在AI领域的成果十分丰硕。许多顶尖的算法都充分运用到下游产业当中。”陈俊龙也留意到去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占全国总产量的44%,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的行业龙头企业在AI转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AI赋能传统行业不是为了新而新,而是聚焦到各行各业的产业痛点,利用大湾区“产学研”优势,充分调动AI人才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实现广东的“AI+”战略。
借力“AI+”发展机遇,加速提升“广东智造”全球竞争力
广东省作为全国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已在多个领域奠定坚实基础,为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速向智能制造强省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向端侧化、具身化、群体化方向演进,这一趋势为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广东省是制造大省、制造强省,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制造水平在国内外处于第一梯队,为智能制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下,广东正多措并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广东省正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稳固、高效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周雪峰表示,广东省科学院牵头筹建了“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广东分盟”,智能制造所担任秘书长单位,作为推动“制造业当家”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力量,正通过技术协同与标准建设、供需对接、标杆案例推广、产业生态培育等措施,推动广东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广东智造”全球竞争力提升。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在南沙正式成立粤港澳(南沙)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与创新中心。中心将充分发挥南沙在大湾区枢纽的区位优势,围绕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咨询、人才培训、智能化转型、会议展览、出海咨询以及产业投资等协会主要职能落地南沙,全方位服务广州及港澳深珠等周边区域。此举措将有助于推动产业聚集,打造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对研发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给予支持,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10个标杆案例,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3月10日,《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对符合条件的对象给予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
周雪峰介绍说,广东正推出多项措施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生态,包括支持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学院(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方向),依托鹏城实验室(深圳)等重大科研平台集聚人工智能人才,成立产业基金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孵化等。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正致力于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人才体系。
【建言献策】
陈俊龙:
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有三个核心特点:首先,AI人才必须掌握并不断更新前沿技术,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其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是必要的,它有助于设计高效算法;最后,至少掌握一门交叉学科知识,以确保AI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应围绕这些特点培养人才,包括加强AI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开设计算机理论课程,并鼓励跨学科学习。
周雪峰:
未来,广东省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包括智能制造设备、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供应链优化等关键技术推广,比如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等。同时,要加强数据采集和基础设施等平台建设,比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5G网络,这些对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张崟:
建议打造垂直领域标杆场景:围绕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营销等领域,打造示范场景,推动通用大模型与垂直行业模型结合,进一步以AI赋能实体行业发展。
记者:张文鑫、陀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