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众多,为啥要统称“三军”?
来源:广东科技报2017-04-01
古代军队众多,为啥要统称“三军”?
      古时乱战的年代,军队众多,著名的如谢玄北府兵、大唐边防军、高顺陷阵营、朱棣神机营等等,不同朝代各军部队带有不同的军号,军队数量也远超三支军队以上。

      为何大战前统帅,总是向“三军”统一号令呢?“三军”又是从何时而来的呢?

      其实“三”在古代为虚数,泛指多,因此三军也泛指数量大的军队。

      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

      三军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

      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