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梦想过与科学史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来一场面对面的邂逅?是否渴望目睹科学巨擘的日常点滴,感受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伟大之处?11月23日,“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广东巡展(佛山站)在佛山科学馆启幕。这是该系列展览首次在广东省地级市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科技报社承办,佛山科学馆协办。
“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由“党对科技界的领导”“高攀精神火炬 矢志接力奋斗”“开放合作 走向复兴”三部分组成,精选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展出190多位科学家的采集资料。
党对科技界的领导
第一部分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间线依次展开,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科学十四条》颁布、“863计划”“973计划”实施、“科技三会”召开、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等重要事件,展示党对科技界的坚强领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高攀精神火炬 矢志接力奋斗
第二部分展示了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风采,其中有“威尔逊总统号”上的归国科学家、一批研制“两弹一星”选择隐姓埋名的科学家,还有为端牢“中国饭碗”奔走疾呼的遗传育种专家戴松恩,誓让稻米颗粒归仓的中国水稻收获机之父蒋亦元,让对虾“游”上百姓餐桌的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设计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铸就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
开放合作 走向复兴
第三部分主要展示了我国科学家不懈探索科技外交新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社团和科技组织事务,主动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重要贡献。
文图来源佛山市科协、佛山科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