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五十四 浈阳峡: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枢纽 |
置于浈阳坊内的火车头,是粤汉铁路的印记。 浈阳峡的摩崖石刻。 浈阳峡古栈道。 浈阳峡。 本报记者 路平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唐代张九龄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浈阳峡的美景,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专家考证,北江不但有交汇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意义,还具有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沟通内陆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意义。而位于北江中游的浈阳峡文化带,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悠久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枢纽和关键节点。 历代为韶州至广州的水陆交通要道 据了解,浈阳峡又名真阳峡,是北江流经清远英德波罗坑至连江口的一段狭窄河道,由浈山、英山夹岸对峙而成峡。浈阳峡北起英德市英城街道下张村,南至连江口镇江口咀,全长10公里,两岸奇峰耸立,峭壁险峻。此峡最窄处仅数十米,水势汹涌,是北江三峡文化和风景名胜之一。郦道元《水经注》载:“溱水西南,历皋石、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这样描述北江三峡:“头中宿,尾浈阳,香炉一峡在中央”,中宿峡在清远,香炉峡则位于连江口下游的黎溪镇。 据英德当地文史学者介绍,浈阳峡历代为韶州(今韶关)至广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兵家防范要地。宋真宗时,广韶北段200多里瘴烟难行,广州知州凌策改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路到曲江。宋仁宗时,广东转运使荣諲继续扩展上述工程,开英州浈阳峡至连江口古径,使之与溱水(即北江)互相对望,作栈道70余间,道上铺板,围以长栏,沿途设立邮驿。并利用栈道旁宽阔处辟为烟墩,作哨台报警,保证水路交通安全,消除过往官兵及商客的忧患。此径一开,从英州下清远去广州、端州分别缩短83里、120里。在英德南山,有宋人张俞撰写的摩崖石刻,详尽记述了工程的开凿。据《韶州府志》等文献记载,为避行舟艰险,明代韶州府通判符锡于东岸悬崖开凿栈道,欲利交通;清代康熙初年平南王尚可喜、嘉庆间两广总督阮元均作修整;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沿江峡东岸修建了粤汉(现京广)铁路、水陆交通更加便捷。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南来北往通过浈阳峡,都吟诗作赋,赞其神美。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清代名人袁枚、汪广洋、朱彝尊等人留下了描写浈阳峡的千古不朽的绚丽诗篇。如今,浈阳峡还留存着不少摩崖石刻。由此可见,浈阳峡已成为北江水系中一个交通枢纽中的重要节点,辐射区域颇为宽泛。其南面沿北江可经清远通珠三角,西面可经连江往石灰铺、西牛、浛洸通阳山、连州,走陆路逾骑田岭山隘即入湖南境内;北面从三水河口溯北江干流直上过浈阳峡经英城,逆流而上,转行浈水至南雄,走陆路逾大庾岭山隘即进江西。 茶叶英石在此外运 据考证,英德是“中国茶路”的门户。英德地区产茶历史悠久,1200年前陆羽所著《茶经》就已经有了记载。有研究指出,英德在鸦片战争前50年已产红茶出口,当地商人还到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教茶农将绿茶改制红茶。清康熙时期,广州口岸通商,全国各地出口的茶叶都经英德的水、陆二路运到广州,而水路则必经北江过浈阳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德是我国的出口红茶的重要基地,年产5万担红碎茶。英德还曾创办国家区域茶叶研究所(中南)、中南茶校,其时每年出口茶1万吨,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红茶之乡。 除了茶叶,英德的另一特产英石的外运,也是通过北江航运。近年来,在英德北江沿岸,尤其是在浈阳峡河段,陆续发现宋代以来建设的码头数十个,见证了当年北江运输业盛极一时。英石具有“瘦、皱、漏、透”等特点,观赏和收藏价值高。早在宋代,英石就被列为皇家贡品。清代,香港已有专门的英石销售场所。在18世纪以后,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宫廷、官邸、富人花园就选用英石叠山、拱门、筑亭基、饰喷泉等。1986年中国援建澳大利亚“谊园”,部分园林石选用的是英德石,新加坡国家公园主要景点用的也是英石。据文史专家考证,古代商家在英德收购到英石后,是沿北江水路运送到广州一德路一带销售,再运往海内外。 汉代这里已有“万人城”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连江口发现了江口咀遗址。文物考查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山顶、山腰、河岸等处都发现有大量的文物遗存,所出土的印纹陶和素面布纹里泥质灰陶、筒瓦,具有明显的汉代特点,特别是筒瓦与中原地区标准汉瓦相同。因此,该遗址可考证为汉代遗存。又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韶州府志》、《英德县志》等史料记载,江口咀在汉初曾置有“洭浦关”和“万人城”。专家推断,从其地理位置看,当地大概就是当年的“洭浦关”“万人城”遗址。 江口咀旁边,还有建于宋代的江口庙。逢初一、十五日,远近民众多来朝拜,烟火旺盛。庙主神位就是被誉为“北江女神”的曹主娘娘。据说,该庙神灵管辖上至连州,下至江口咀的百姓尤其是渔民的平安。江口庙把守住大、小北江的重要水口,使得江岸百姓和过船只平安顺利。英州境外也有些庙定期或不定期供奉曹主娘娘,如阳山、连州以及广州、广西等地。《广州市志》载:“曹主娘娘庙在增埗,一名英德虞夫人祠。”传说自从曹主来了后,这一带再没受水灾困扰,农历五月廿三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庆祝曹主娘娘诞的节日。曹主娘娘信俗的形成,不但是地方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更成为了以浈阳峡文化为代表的英德江河文化,正日益向外传播。 古峡风物 摩崖石刻 随着岭南的开发,中原人陆续南下,如任职、访友、经商等等,途经北江流域浈阳峡的“秀、奇、险、幻”,自然使不少古人为此有感而发,刻石留念。浈阳峡的摩崖石刻原20多方,主要分布在八丈石下游古栈道旁。这些摩崖石刻对考究英德古代交通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实物史料。 其中,“凿山通道”四字刻在江岸八丈石下游约30米处石壁上,从右至左横书,楷体阴刻。“凿”字宽110厘米,高145厘米。其余三字约110厘米见方。从字意考究,与修栈道有关,表现开路艰辛,见证了古人凿山开路的“愚公精神”。从字的风化程度考究,或是刻于宋代。 万人城遗址 万人城遗址位于连江口村委会江口咀村背后的小山岗上,山呈椭圆形,为东西走向,相对高度50米。东临北江,南靠连江口,西临连江,北与浈山相接。由于遗址处在北江与连江两河的交汇处,水路交通十分方便,是两江船只的必经之地。 粤汉铁路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北江沿浈阳峡东岸修建了粤汉铁路,在1936年9月1日首次通车,由广州黄沙出发,历时44小时可抵达武昌徐家棚。据介绍,当年詹天佑在英德段的铁路修筑工地项目办公室就坐落在现在浈阳坊老机车的位置,而牌坊门前两棵挺立200多年的白玉兰古树如今依然挺拔苍翠,它们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颇有渊源。当年粤汉铁路修至连江口,因此段江流湍急,怪石嶙峋,工程进展受阻,而詹天佑就常披衣挑灯,在白玉兰树下苦思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