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4年粤港澳海洋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在深圳举办,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关注焦点。
本次论坛以“聚焦高端绿色,加速蓝色崛起”为主题,由广东省科协、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诚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推进粤港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做主旨报告。论坛开设了1个主论坛、4个分论坛,就“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溯源和治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一体化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海洋监测与海洋应急”等专题展开学术交流。
据了解,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R.C. Thompson等人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微塑料”(即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概念。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环境中微纳塑料广泛存在对各级生物体造成潜在生态风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解释道,微塑料等有毒物质会通过“吸收-分布累积-代谢-排泄”过程对生物造成损伤甚至死亡,伴随食物网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微塑料传递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经发现有1277种海洋生物存在摄食(微纳)塑料行为。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微纳塑料的多维环境特征、利用毒代-毒效动力学方法确定“剂量-效应”关系等科学新方法,是未来研究的新挑战。
据“陆地塑料垃圾向海洋传输预测模型”显示,人口密度和径流量为主要预测因子估算的微塑料河流入海通量约为6600吨/年,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永平在主旨报告中所提及的。用海洋水体表面漂浮的塑料总量,计算出塑料从河流进入海洋后可在海水表面漂浮约2.4年。由于河流输入是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重要途径,经估算约21万吨微塑料沉积在北冰洋的沉积物中,而且以每年约3%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
过去50年全球低氧海域的面积持续增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郑焰在报告中提到,我国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河流近四十年入海氮磷猛增,导致有害藻华暴发、赤潮频发、水体缺氧、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损失制约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她拓展了eDNA在真核生物多样性、病原体的应用,建立了适用于陆海过渡带生物多样性及病原体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