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红光奖”揭晓,行业精英齐聚鹏城共襄盛举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4-06-20

6月18日,由中国激光行业创新贡献奖组委会、激光制造网联合业界权威专家及国内多家激光行业协会、激光学会、激光产业联盟共同打造的激光行业全产业链顶级大奖——“红光奖”颁奖典礼举行。9项“红光奖”榜单揭晓,来自国内激光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40家企业和相关单位斩获年度激光大奖。


第七届“红光奖”.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范滇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魏志义,深圳技术大学创校校长阮双琛,广东省光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江绍基,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杨中民,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晓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姚建华,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会长黄治家,中国激光产业社团联盟秘书长兼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秘书长邵火等500多位行业精英出席了颁奖典礼。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光学与激光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我深知每一项技术创新背后的艰辛与不易。看到‘红光奖’评奖活动为激光行业搭建起一个展示创新成果、激励创新的高端平台,我深感欣慰。”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光奖”顾问姚建铨在致辞中表示,“红光奖”不仅是对获奖企业和产品的一份肯定,更是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追求卓越的标杆,激励更多的企业和科研团队投身于技术创新与突破,推动激光技术迈向新的高度。他期待未来通过持续的专业化、规范化评选,激发更广泛的技术创新热情,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企业和项目参与,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共同推动全球激光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红光奖”顾问周寿桓认为,“红光奖”在树立行业标杆、促进优秀企业和创新项目脱颖而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期望“红光奖”逐步对标国际奖项,通过更加完善和专业的评选机制,成为全球激光领域的权威奖项之一,进一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激光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激光产业持续繁荣。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魏志义认为,“红光奖”设立和评选的意义远不止于表彰。它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激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为这个行业搭建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通过这次评奖活动,不仅推动优秀企业和创新项目脱颖而出,更见证了整个行业在追求卓越、勇于探索上的不懈努力。

 

据“红光奖”组委会介绍,本届评奖活动共吸引109家激光产业链企业参与,入围项目合计145项。这些项目中,有来自国内外知名激光企业的参赛作品,也有来自行业后起之秀企业研发的“硬核”项目;不仅涵盖了激光技术的各个领域,更展示了激光行业的创新活力和技术实力。

 

在专家评审环节,主办方邀请了激光领域的院士、知名学者及专家共同评审,结合网络投票情况,综合考量入围企业的规模、影响力、市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行业应用贡献,最终评出9项“红光奖”榜单,40家企业和单位斩获年度激光大奖。


颁奖.jpg

 

获奖名单中,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华工激光等众多知名激光企业和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机构赫然在列。获奖对象包含激光器件、激光器、激光工业装备、激光加工头等激光全产业链的引领者,覆盖湖北、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重庆等主要激光产业分布区域。 

 

“红光奖”评选活动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发现和推荐相关引领性激光产品、技术和成果300余项,在挖掘激光新技术、推广新产品、鼓励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激光行业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据“红光奖”组委会介绍,未来将继续发掘和彰显中国激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创新力量,顺应激光行业发展新趋势,通过“红光奖”活动打通激光行业壁垒,打造更具专业度和影响力的行业奖项,增强获奖项目在激光制造全领域的影响力。

 

来源: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